首页 旅游动态 游记攻略 旅行社 小吃特产 民俗文化 典故知识 陕西旅游年票 2021翠华山滑雪场  人物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俗文化 >> 理论研究 >> 一处罕见的民间宗教“活化石”
一处罕见的民间宗教“活化石”
来源:李利安 (2004-12-6)

一处罕见的民间宗教“活化石”

                                        —— 太兴山民间宗教历史遗存调查
李利安


民间宗教在现代中国已经很少有大规模的、集中的、完整的历史遗存。本文记述的陕西太兴山民间宗教历史遗存情况,在目前整个中国实属罕见。文章对本地民间宗教场所的数量、布局、归属和管理模式、神灵体系、宗教活动、民俗文化特征等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为民间宗教和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资料。
作者李利安,1961年生,西北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


民间宗教是不同于正规宗教和一般民间信仰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宗教,起源于东汉末年,南宋以后获得很大发展,到明清时期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并达到最盛阶段。由于民间宗教在信仰内容、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等许多方面有不利于统治阶级的因素,所以,历史上曾长期处于地下状态,被称为秘密宗教。尽管如此,由于民间宗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近代以来在民间依然广泛流传。1949年后,国家对这类信仰予以正确引导,对其中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部分予以打击和取缔,特别是经过“文革”的扫荡,流传千年的民间宗教终于在中华大地销声匿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以后,五大宗教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民间宗教虽还在一部分人头脑中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并在个别地区略有抬头,但也只是零零星星,既无完整的体系,也无稳定的发展,所以,关于民间宗教,目前我们主要是通过各类文献资料来进行把握和分析,在现实的表现形态上,已经很难看到大规模的民间宗教实例。
这些年来,笔者相继对陕西境内绝大部分宗教名胜作过考察。或许是既没有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也没有文物部门针对有价值文物的介绍,更没有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经过认可后形成的登记,所以,跑遍了陕西各地,就是没有抽出时间到太兴山看看。然而,很早以前,笔者就从家乡的村民们口中知道,太兴山在解放前宗教活动不但兴盛,而且独具特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彻底灭绝的太兴山宗教活动又慢慢地复苏起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太兴山已经在西安一带很有名气。1999年夏,笔者对太兴山宗教现状进行了专门考察。经过这次考察,笔者意外发现,这里的宗教形态同其他地区大不相同,那些业已基本消失的民间宗教竟然在这里有比较完整的、大规模的遗存。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特殊形态的宗教文化现象,是一处非常宝贵的民间宗教的“活化石”。对这种活生生的宗教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不但对民间宗教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代宗教状况、民俗文化、农村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对加强宗教管理、指导旅游开放、维护社会治安等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太兴山位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方的库峪内。由库峪口到岱顶,共有寺庙35座,香火旺盛,特别是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到七月初的古庙会期间,这里更是香客云集,宗教活动非常兴盛。太兴山的寺庙和宗教活动具有显明的个性特征,它既不同于其他地区正规的佛教名山或道教名山,也不同于某些地区的三教合一、三教混杂,这里是以民间宗教为主体,杂糅佛教、道教和儒教,所以,所信奉的神灵是以无生老母和无量祖师为核心,旁及民间宗教中的各种大小神灵,佛教、道教的神灵不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就是根据民间宗教神灵信仰体系而受到重大的改造。
这里的庙宇都是各地特别是西安地区各区县某村某镇的汤房。平时绝大部分庙宇无人居住,庙门紧锁,没有什么宗教活动,只是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到七月初的庙会期间,各庙宇的拥有者才从山外各地陆续上山,打开庙门,布置或打扫神像,主持庙内各种事务,迎接八方信士,届时才会有大规模的宗教活动,特别是农历六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和七月初一这几天,是宗教活动的高峰期。笔者在这里考察期间,正是各个庙宇刚刚为迎接庙会而做准备的日子,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尚未正式开展,个别庙宇甚至尚未开门,所以,没有看到这里高峰时期宗教活动的全面情况。据知情人介绍,每年庙会期间,这里香客都有十几万人,除了进香、拜神、许愿、还原等活动外,还有自乐班的民间戏曲演唱活动、神汉巫婆的降神弄鬼活动等。五花八门的神灵和各自不同的信仰形式既彼此相融,又相互矛盾,表现出民俗性、复杂性、兼容性、通俗性等特征。
关于这里宗教活动的情况,笔者计划再作详细考察,本文仅对山中庙宇分布、殿堂设置、神像安奉、神灵体系等情况作一介绍,相信读者也会从中看到太兴山民间宗教的基本特征。
从库峪口到十里庙为库峪主峪,主要庙宇有6座:库峪口关帝庙、娘娘庙、三里庙、五里庙(圣轩宫)、七里庙(混元宫)、十里庙(上玄宫)。这些庙宇同山上庙宇一样,都是民间宗教的活动场所,所供神灵根据本庙宇的名称而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遵循民间宗教的神灵体系。如七里庙的混元宫,东侧主殿正中供太上老君,老君两侧供二童子,再向左为黑虎,向右为灵官。大殿两侧对立二神,左为送子观音,右为药王。西边一殿主供斗姥,斗姥像背后供土地神,土地神两侧左为阎王,右为小鬼。由十里庙向右进入偏沟,沟内有庙宇12座,其中斗姥宫以下为缓慢攀升的地段,现有沙石大道相通,可以通车,交通比较方便。这一段庙宇有8座:磨针观、五大菩萨殿、修真宫、太兴宫、罗家佛堂、观音洞、佛光寺(化身菩萨殿)、将军石。
从斗姥宫向上,开始爬山,大多为陡峭崎岖的山路,不能通车。这一区域可以划分为两段,一是从斗姥宫到八仙楼,蜿蜒崎岖,逐渐近主峰;二是从八仙楼到岱顶,悬崖峭壁,直攀主峰。
其中第一段还可再划分为四小段:一是处于偏沟内的各个庙宇;二是向左翻越偏沟后与另一沟道相会处一段平地上的各庙宇;三是南天门附近各个庙宇;四是从南天门到八仙楼。以下笔者对这个区间内的庙宇逐一介绍。
1、斗姥宫(史家寨等村汤房):此庙共有依山而建的七间大殿和寮房五间:大殿主尊为斗姥,故名斗姥宫。斗姥左侧供奉无生老母,右侧供奉王母娘娘。此三尊主像左侧原供三世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现此三尊佛像已转供本山兴隆寺。原神位暂时空缺。三世佛左侧为另一组神像,依次为通天师、原始天尊、太上老君。斗姥、无生老母、王母娘娘这三尊主像右侧为另一组尊神,即水官、地官、天官。三官像右侧为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再向右为另一组神像:无量祖师居中,张天师居左,雷公居右。
2、三圣宫(长安天王村汤房):主殿内供三圣为,无量祖师居中,达磨祖师居左,雷公居右。无量祖师两侧稍前侧立二童子。大殿两侧左供黑虎、右供灵官。此庙内还有一送子观音殿,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楼下中间为进庙通道,通道两边为宿舍。楼上为送子观音殿,内供送子观音。观音殿同三圣殿之间有寮房三间。该庙位置优越,正好居于全山中部,由此向下为主谷道,沟宽坡缓,现已修成大道,可直接通车。由三圣宫向上,即脱离下游主沟道,山路陡险,通向高处诸境。
3、千佛洞:有前后两座殿,第一道殿内正前方供三尊主神:中为弥勒,左为杨枝观音,右为送子观音。第二道殿也供三尊主神,中为无量祖师,左为关公,右为玉皇大帝。此三尊神像稍前两侧各侧立一童男童女。该殿中部两侧对立黑虎(居左侧)灵官(居右侧)。黑虎灵管像前各立两天王,共成四大天王。两道大殿后为一排石洞,共三面,中间一洞供五大老母,其中居中主神为无生老母,老母两侧侍立一童男童女。左侧石洞内供三神,中为地母,左为仙女,右为仙姑。右面的石洞内供雷公。
4、百神洞:主殿三间,依山而建,中间供三圣: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居左,孔子居右。三主像两侧左边侍立迦叶,右边侍立阿难。在这组主神像的左侧供有另一组神像,也由三尊组成,中为观音,左为普贤,右为文殊(与一般的位置不同)。在主神像右边也有一组神像,中为白衣观音,左为送子观音,右为眼光菩萨。在这三组神像的两侧,左立韦陀,右立护法(估计由“韦陀护法”一词衍生出名叫“护法”的独立神来)。大殿的左侧为百神洞,内供骊山老母等各位尊神。
以上各庙处在偏沟内,由百神洞返回三圣宫,再向左侧依山而上,首先到达小棵坪。小棵坪为两道山沟上游之间的一块平地(临尽沟道的尽处)。(磨针观上方向左分叉出一沟,由此沟向上,在中部处向左上坡,可达摩诃慈恩寺)。这里有四座寺庙:白衣洞、三教堂、朝阳宫、佛爷洞。小棵坪上方兴隆寺(兴隆寺,位于分叉沟的最尽头,左临瀑布)。
5、白衣洞(魏寨汤房):此庙有二座神殿,一座寮房,一座斋堂。主殿白衣洞,依山而建,中间洞龛内供白衣观音,左边洞龛内供送子菩萨,右边洞龛内供眼光菩萨。三洞龛外的殿宇内左右对立黑虎、灵官。零官旁边侍立金童,黑虎旁边侍立二仙(即张二仙,善打狼,专护小孩免受狼的危害,同观音送子相配合,故被观音收于座下。塑像手持弹弓)。与百衣洞同排左侧(东)为依山而建的另一殿,内供一组神像,名“十二老母朝无生”,无生老母居中,老母两侧侍立一童男童女,再向左右两侧各有六位老母,共十二老母。
6、三教堂(引镇张寨沟汤房):主殿三间,供奉三清:原始天尊居中,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居左,灵宝天尊(通天教主)居右。三清两侧侍立一童男童女。三清左侧(右间)依次为瑶池金母和无极老母(无生老母)。三清的右侧依次为九天圣母(九天玄女)和地母娘娘(靠墙一边)。大殿两侧墙下对立二神,左二郎真君,右哪吒。
7、朝阳宫:主殿三间,另有山门殿、寮房二座。主殿三间,中间供奉三尊主神,观世音菩萨居中,左为送子菩萨,右为眼光菩萨。三尊主神的左侧为另一组神像,也由三尊组成,中为无生老母,左右两侧也为一老母。主神像左侧也有一组神像,同样由三尊组成,居中者为杨将军,左边为二郎神,右边为孙悟空。大殿内三组神像的前方两侧,对立二神,左黑虎,右灵官。
8、佛爷洞:有石洞两重,每重三个洞窟。院内还有宿舍和斋房。第一层洞窟的中窟供奉三尊神像,观音居中,文殊居左侧,普贤居右侧。两侧对立小神,左为官相,右为僧相。第二层洞窟的洞楼上题“佛爷洞”三字。护山楼阁的中间有一洞窟,深约2米余,内供一佛二弟子。二弟子为僧相,可能是迦叶和阿难。楼内在窟口外两侧有二佛像,佛像两侧左边依次为送子观音和一武将,武将面相英俊,手持宝剑。二佛右侧依次为眼光菩萨和一武将(头上有一朵火苗,较凶猛,持杵)。楼内前方两侧对立二武将,左侧者持虎,右侧者蛇。庙内有丁丑年6月初6所立《佛爷洞碑文》,其云:“牟尼佛性本太兴山化身,西域雪岭修真,威振灵山,衍派廿八代。观世音禅接西来之统,甘露遍洒,慈航度尽娑婆,果修十二大愿……(下面还提到地藏、文殊、普贤)”。从“佛爷”这一名称可以反映出民俗性的特征,但庙内神像的安奉基本还属于正规佛教。
9、兴隆寺:现有大殿5间,供奉三世佛:中方释迦牟尼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除大殿外还有斋房一座。该寺为近年新建,是目前该山上最纯正的佛教道场。
由兴隆寺返回白衣洞,沿崎岖山路向上,可达南天门。越过南天门即到达瀑布上游所在的沟道。沿此沟道向上,即可抵达太兴山岱顶。南天门附近为一相对平缓的地段,此段主要庙宇有老母楼、老母殿、灵官殿等三座。
10、老母楼(位于南天门上,此地俗呼“寨门子”,为焦岱汤房):老母楼供奉“十二老母朝无生”,无生老母居中,左边依次为骊山老母、王母娘娘、瑶池老母、观音老母、万花老母、斗母;无生老母右边依次为黄金老母、三圣母、金花老母、火灵圣母、地母、九天圣母。由老母楼向上,还有祖师殿,正中后方供奉无量祖师,祖师稍前两侧左边供周公,右边供桃花,再向两侧,左边供黑虎,右侧供灵官。黑虎、灵官像前方,左供太上老君,右供送子娘娘。此外还有几座房子,分别为宿舍、斋房等。
11、老母殿:大殿内供奉的主尊为无生老母,老母两侧左边为太阳菩萨(即日光菩萨),右边为太阴菩萨(月光菩萨)。老母像前方稍低位置供奉玉皇大帝,造像小于无生老母。玉皇两侧侍立童男童女。其中童男手中持盘,盘中有金鸡婴儿,童女(称作“姹女”或“茶女”)手中持盘,盘中有玉兔。以上为一组主神像,位于大殿正中。在主神像的左右两侧各有一组神像,其中左侧一组神像有三尊,中为观音,左为送子菩萨,右为眼光菩萨。这三尊像的两侧还供有红孩(左)和龙女(右)。三尊主像的右边一组神像也有三尊,居中者为斗姥,斗姥左边为地母,右边为圣母。以上三组神像连成一片,在他们前方的大殿两侧,对立黑虎(左)和灵官(右)。老母殿的山门殿楼上、面向殿内一侧供奉弥勒佛,两边为狐仙和其师傅。
12、灵官殿(引镇东堡子汤房):考察时尚未开门。
从灵官殿向上便是直达岱顶的沟道,一路上坡,抵达兴隆宫。从兴隆宫到八仙楼,为狭窄的沟道,持续上坡,但并不陡峭险峻,此段主要庙宇有兴隆宫、雷神洞、黑虎殿、八仙楼四座。
13、兴隆宫:有殿堂四座,除山门殿、斋堂、左右厢房外,主殿为祖师殿和菩萨殿。二殿均座南向北。祖师殿主尊为无量祖师。祖师两侧左侍立周公,右侍立桃花。祖师像左边供奉观音菩萨,右边供奉送子菩萨。再向两侧左为黑虎,右为灵官。殿内右侧墙下还供奉何仙姑和药材童子。菩萨殿位于祖师殿右边(东),供奉白衣菩萨、青云菩萨、普贤菩萨、黑龙菩萨、黑虎(男相)菩萨、金花圣母、白云菩萨等。
14、雷神洞(侯官寨汤房):主殿三间,中供玉皇大帝,玉皇两侧侍立金童玉女。玉皇大帝的左边供奉“文三师”:天皇、地皇、人皇;右边供奉“武三师”:张天师、无量祖师、文太师(雷公祖师,系根据《封神演义》而作)。殿内东西墙下有画像,左黑虎,右灵官。除主殿外还有左右厢房、山门、斋堂等,院内狭窄,占地面积并不太大。
15、黑虎殿(田卫等村汤房):祖师殿三间,中间供奉主神无量祖师,祖师左右为周公(左)、桃花(右)。左面一间供奉黑虎,右面一间供奉灵官。大殿两侧墙上画八仙图。除祖师殿外还有一殿应为黑虎殿,刚毁于火。此外还有部分寮房。
16、八仙楼:正殿三间。石砌楼房尚未竣工,庄严挺拔之势已现。此外还有寮房、斋堂等建筑。正殿主尊为无量祖师,祖师两侧左周公,右桃花。在向两边,左供奉送子菩萨,右供奉眼光菩萨。三尊主像连同莲座高约2米。在这组主神像的前方两侧位置,供奉八仙,左右各供四仙。八仙供像小于祖师、眼光菩萨、送子菩萨,约1米高。
离开八仙楼直上五百多级石阶“天梯”便是陡峭险峻的地段,越过天梯再向上爬即可直达岱顶。此段主要庙宇有五龙宫、水云庵、安养宫、观音老母殿、岱顶等五座,另有2座简陋小庙,不知何名。
17、五龙宫:考察时尚未开门,但知其主要殿堂:东边有三教堂(新修成,尚未塑像)、中间有老母殿、西边有祖师殿。据知情人介绍,祖师殿主尊为无量祖师,祖师两侧供奉地母和送子菩萨,此外还有风婆、雨师、雷公、闪电。具体如何,尚待核实。该寺于戊寅年六月十九日所立碑石很有趣味,摘录如下:“据原碑文记载,‘世俗无知,妄分三教,不知三灯处一室共明,万法循一理共圣,儒曰存心养性,释曰明心见性,道曰修心炼性,是率性之功同也,而道又贵于修,故儒曰执中贯一,释曰万法归一,道曰抱元守一,躬行实践,儒能成圣,释能成佛,道能成仙,谓之正法,而三教归一者,归于理也,故儒曰天理流行,道曰三品一理,佛亦曰一合理相,言虽不同,而理无二致,佛曰色空,道曰有无,儒曰显微;佛曰观音,道曰观心,儒曰顾是,天之明命,道曰复命,儒曰复礼,佛曰亦复如是。下手之法,究竟之处,三圣同源。问犹龙于柱下,儒玄一家,取圣号于尼丘,东西同字’。可惜殿堂圣像及碑石均毁于文革。”
18、水云庵(俗称茅庵,兰田史家寨乡中山村汤房)(考察时尚未开门)。
19、安养宫:所在地名回龙垭。此地庙宇有:安养宫、药王洞、观音老母殿。安养宫主尊为祖师,祖师两侧稍前作周公,又桃花。祖师像左边供奉关公,右边供奉火帝真君(谢芝崔)。在此组神像两侧,左供黑虎,右供灵官。药王洞(未考察),据洞前所立碑石(丙子年仲丘立碑)记载:“古殿建于隋开皇三年……毁于文革。”
20、观音老母殿:三间殿堂,中间供奉主尊观音老母,主尊左供奉观世音菩萨,右侧供奉白衣菩萨再向两侧,左文殊,右普贤,再向两侧,左眼光菩萨,右送子菩萨。两旁有立像,韦陀和护法。
21、岱顶:除山门、斋房及山门一小庙(供奉一铁像,像头被盗)外,最高处为无量殿。殿内供奉主尊为无量祖师,两边为周公、桃花。岱顶西北有两个小山顶,各建一庙,其中远处者为一纯铁铸造的小庙,俗呼“铁庙”,由岱顶通往此处之路极险峻,特别是进入铁庙需从庙下翻身爬入,门径极危险,敢至之者寡。庙内未供神像,仅有香炉供香客上香。

太兴山民间宗教的总体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寺庙外在特征来看,主要有两个特点:1、寺庙分布集中。太兴山寺庙分布区为一狭窄的山沟,宽度不到一百米,全长约20公里。在这有限的空间内,最少有寺庙35座,大约每华里就有一座寺庙,这种密集的分布在陕西全省再没有第二处。2、寺庙布局和建制独特,介于佛道教庙宇和民居宅院之间。正规佛教或道教的庙宇一般都是座南向北,山门及各个主要殿堂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以各主要殿堂为界,分成几个庭院。在南北中轴线的两侧,可能还有东院和西院。太兴山上的寺庙因地制宜,沿山而建,在座向、院落布局和殿堂设置上没有固定的模式。从现存寺庙来看,一般都是单院落式,个别寺庙有几道殿堂,形成数进院。与佛道教寺庙相似的地方是一般都有一个山门,主殿堂正对着山门。若还有其他殿堂,在地势允许的前提下,一般首先会安排在主殿堂的后面或布置在主殿堂的两侧。主殿堂一般都是三间或五间,主神供奉在居中一间的正中。与民居宅院相似之处表现在这些寺庙大部分都类似四合院的格式,一进山门,正面是主殿,两侧有偏殿或其他用途的厢房,中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
第二,从寺庙的归属和管理模式来看,也主要有两个特征:1、寺庙的归属不同一般正规寺庙。一般正规寺庙在法律上属于全民所有,实际上则由当地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认可的、当地佛教团体批准的、长期住寺的僧尼控制使用。这样的寺庙不归属于任何团体、个人或某一个村镇,即使是所在的村镇。然而,太兴山的寺庙几乎全是某一个村所有或某几个村共同所有。这种村庙所有制形式据说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所以,现在各个寺庙的归属基本上与过去完全相同。近年来这些寺庙的相继恢复也都是由原来所属的村庄负责建设,并承担所需钱粮。因此,至今各庙仍被称为某某村的汤房。2、寺庙管理形式独特。我们知道,目前正规佛教的寺庙,分为两类,一是经政府批准开放、履行了合法登记手续的寺庙;一是未经政府批准,由信教群众自行开放、或自发形成的寺庙。前者的管理一般是经地方佛教组织批准、政府认可的管理小组进行管理,管理小组成员以住寺僧尼为主,居士为辅;后者的管理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住寺僧尼直接管理;二是由当地居士管理。无论上述哪一种形式,管理者都是长期住寺的人员,特别是组长(大的佛教寺庙同时实行传统丛林制管理,组长就是方丈或住持)。然而,太兴山寺庙的管理,除极个别正规佛教的寺庙(如摩诃慈恩寺)外,绝大多数都没有宗教职业人员(特别是出家人),各寺庙由所属村庄的信教群众组成的小组管理。小组组长称为会首。会首一般是具有一定威望和宗教学识、善于组织管理的人员,由寺庙所属村的信教群众推选产生。各寺庙一般都供奉有历代会首的牌位。会首及其他管理人员平时并不住寺庙,只是在有活动时才上山料理寺务。
第三,从宗教活动来看,有两方面的特征:1、宗教活动的村庙特色。历史上正规佛教的寺庙虽然有子孙庙和十方庙之别,但现在一般已不允许子孙庙的存在。寺庙的开放是为了解决以当地为主的信教群众过宗教生活的需要,所以,寺庙虽为僧尼主持,但十方信教群众可以完全平等地在这里从事宗教活动。但太兴山的寺庙都是村庙,所以,凡是寺庙所属村的村民,无论是来过宗教生活的,还是前来旅游观光的,该庙都要像对待自家人那样热情接待,供应食宿。而他们在其他寺庙里则会有客游他家的感觉。每当庙会期间,拥有寺庙村庄的村民和信教群众除一部分留在本村寺庙帮助会首处理各种寺务外,一般只夜宿于本村的寺庙,白天则巡礼其他寺庙。2、平时沉寂节日热烈的宗教活动模式。一般寺庙虽然会因为宗教节日或其他原因而出现宗教活动的高峰时期,但平时既有常住僧尼的修行活动,也有零零星星前来从事礼拜、还愿、忏悔、荐亡等活动的信教群众,所以,宗教活动几乎是长年不断。可太兴山的寺庙绝大多数无宗教职业人员住持,这些寺庙平时基本上庙门紧锁,个别寺庙虽有人居住,但无宗教活动,仅是看管庙产而已。只有在每年庙会期间,才有集中的、热烈的、频繁的宗教活动。在那些日子里,各寺庙几乎都是彻夜难眠,热闹非凡。
第四,从神团体系来看,太兴山民间宗教的特色更为浓厚。这也是本文记述的中心内容。传统佛教的神团体系主要是由诸佛、菩萨、罗汉、护法神四个阶位组成的。道教的神团体系比较庞杂,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也较佛教复杂。最高神为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辅佐三清的是玉皇大帝等四御,其下有三官等诸多神灵。此外还有星辰之神和众多的神仙、祖师真人、护法神将等等。民间宗教的神团体系虽然极其复杂零乱,但还是有一个最基本的体系。在明代中叶以前,民间宗教的最高神是弥勒,在这之后无生老母被尊奉为最高神。各教派一致认为,无生老母为创世主和人类的祖先,是一位无生无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至仁极慈的女上帝,其地位高于佛教的最高神诸佛、也高于儒教尊奉的最高神玉皇大帝、道教的最高神三清。至于其他神灵就更在其下了。除无生老母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神灵,有来自佛教的,也有来自道教的,还有来自古老传说的等等,数目众多,形象各异,令人眼花缭乱。太兴山各寺庙尽管供奉主尊不尽不同,如三圣宫主供真武、达摩、雷公;斗姥宫以斗姥为主尊;八仙楼以八仙为主尊;白衣庵以白衣观音为主尊。但是,所有这些寺庙都尊无生老母为最高神,这一点是毫不含糊的。另外,还有许多寺庙本身就是以无生老母为主尊,如老母殿、老母楼。太兴山除以无生老母为最高神外,还特别尊奉真武大帝,俗称为“无量祖师”。据说,该山就是真武修道之所。民间宗教在宏观上有一个基本的神团体系,但在无生老母之下的神灵成千上万,极其杂乱。这些杂乱的神灵与传统的佛道教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佛道教的神灵在民间宗教里却大为改观。太兴山的民间宗教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在这里,儒释道与各种民间宗教信仰杂糅一起,各种教门神灵在民间宗教的总体制下,同奉一堂,共享香火。如百神洞将释迦牟尼、孔子、老子同堂供奉。其他一些寺庙中也常见各教神灵混杂一起的现象。
第五,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太兴山的民间宗教夹杂着十分浓厚的民俗特征,表现在:1、宗教活动明显具有联系村民、沟通感情、交流人生体验的功能。太兴山庙会正处于天气炎热的农闲时期,适合村民们相聚共处。在平时,即使是同处一村的村民也很难有机会进行有效的交流,可生活的重负、心理的压力和各种各样的不平衡都需要排解。所以,在每年固定的日子里,他们聚集这里,过集体的生活,既与神结伴求得精神的解脱,又借神为乐,求得相对的快慰。所以,年复一年,庙会就成为在该山拥有寺庙的所有村庄的固定节日。2、庙会期间除了各种宗教活动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书写对联、演唱戏曲、说书颂古、念诵自编经文等等。这些活动的内容大多是倾诉日常生活中的委屈,憧憬美好的未来,歌颂仁善,鞭挞丑恶,体现了人们对伦理道德的一致追求。
民间宗教在中国源远流长,变幻复杂,形成一个充满矛盾、充满活力的神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但教派繁多(现已知道者就有一百多种),说教不一,而且神灵谱系庞杂,相互盘根错节。由于神灵是宗教信仰的核心,所以,对民间宗教神灵谱系的考察和研究便成为民间宗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记述了太兴山民间宗教历史遗存特别是有关神灵谱系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愿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更希望对此课题有兴趣者在此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网站搜索::
关键字:
搜 索:
::相关民俗文化::
·一处罕见的民间宗教“活化石”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网站留言
陕ICP备05004950号-== 陕西旅游资料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