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动态 游记攻略 旅行社 小吃特产 民俗文化 典故知识  2020陕西旅游年票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动态 >> 旅游景点动态 >> 周陵实为战国“秦王墓”
周陵实为战国“秦王墓”
来源: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2008-3-4 17:31:27)

 咸阳塬上的“周陵”一直被认为是周文王陵、周武王陵,我省昨通报2007年考古成果时推翻这一说法

  28日,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焦南峰在全省2007年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考古发掘初步判断,所谓的“周陵”既非周王陵,也非西汉墓,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的秦王陵墓。

  延伸阅读:考古表明项羽并没有焚烧阿房宫 千年传言破灭

典型的秦人屈肢葬

周陵铜敦

咸阳原上的两座高大陵墓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周王之陵。最近,我省考古人员全面考古调查,证实这两座“周陵”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墓,而非所谓的周王陵。

  周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北,包括南北两座陵墓,系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座陵墓封土均为覆斗形,高约10余米。多年来,一直相传南陵为周文王陵、北陵为周武王陵。去年春夏以来,省考古研究院和咸阳市考古所对周陵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完成了周陵征地范围以内及外延部分62万平方米区域内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勘探,探明了周陵外园墙、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园园墙以及两陵各自的墓道,并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27座外藏坑、161座陪葬墓。

  据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焦南峰等专家介绍,周陵之称源于古文献“文武周公葬于毕”等说,而“毕”地有咸阳北原和镐京东南杜曲一带等两种解释。大约至宋代,有人将毕原说为渭北引起误传,后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给此陵墓立碑定为周文王、武王陵,一直沿袭混淆至现代。近年来,史学界关于“周陵”的时代究竟为西周、战国、秦还是西汉,一直也在争论之中。

  调查显示,两座大墓均为有四条长斜坡墓道的“亚字形”,且有大量陪葬墓,说明其规格高如帝王级,墓葬形制完全是秦汉的陵园南北向、墓葬东西向形制。但西汉帝王陵目前已全部确定齐全,而且此陵墓丛葬坑也非汉代帝陵规整有序,因而可以排除其并非汉代帝陵;此外,采集到的一些小型青铜器,也是战国时期物品。结合以往考古发掘资料、文献记载以及此次考古调查勘探成果、采集的文物等,可以初步判断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系某代秦王陵墓。究竟是哪个秦王?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在这一地区内埋葬的秦王有战国晚期的惠文王和悼武王。因此,这个陵园很有可能是惠文王或者是悼武王的陵园,陵园中两座封土冢有可能是某一位秦王及其王后的陵墓。

  新丰考古

  全国规模最大秦墓群现身

新丰墓葬中的战国时期陶器

  最近,省考古人员对位于临潼区新丰一带的战国秦墓群进行发掘清理。这批古墓葬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分布最为密集的秦墓。

  为配合西安铁路枢纽工程新丰编组站改造项目建设,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临潼区文管会,在新丰街道办屈家村东南该工程范围内进行勘探,共发现古墓600余座。目前共发掘清理400余座墓葬,其中绝大多数为屈肢葬秦墓,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显示其时代均为战国中晚期至统一秦。

  新丰战国秦墓形制,可分为带二层台的竖穴土坑墓、竖穴墓道洞室墓两类,大多数为竖穴墓道洞室墓。葬式绝大多数为蜷曲较甚的屈肢葬,部分为直肢葬。部分竖穴土坑墓为一棺一椁,其余墓葬皆为一棺。有些洞式墓有封门遗迹。发掘显示,部分带二层台的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墓道洞室墓出土有鼎、壶、釜、鍪、器座、剑、带钩、铜镜、“半两”钱等青铜器及罐、盆、甑、釜等陶器,大部分墓葬出土有鼎、壶、釜、罐、盆、甑等仿铜及日用陶器,其余墓葬多出土釜、盆、罐、甑等陶器。大多数墓葬中都发现有兽骨。出土铜礼器及仿铜陶礼器的应为中小贵族墓葬,仅随葬陶器的为普通平民墓葬。

  新丰为秦时骊邑、西汉时新丰故城所在,这批古墓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规模最大、分布最为密集的一批秦墓。其中小型秦墓当与修建秦始皇陵而建的骊邑有关,为骊邑的公共墓地所在。先前学术界认为秦骊邑位于现新丰街办刘寨村,东距此次发掘的秦墓群5公里。而历年在刘寨村附近调查发掘资料多为汉代遗存,未发现以秦文化为主要内涵的考古资料。现今这批秦墓遗存,对进一步确定骊邑的具体地望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对研究关中秦墓的葬俗、葬制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唐陵考古

  建陵贞陵和崇陵陵园发掘成果丰硕

首次发现蕃酋像和毛坯石人

  最近,省考古研究院对唐肃宗建陵、唐宣宗贞陵和唐德宗崇陵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小面积发掘,基本搞清了三座帝陵陵园的遗存分布、范围、建筑形制和结构等问题;新发现各类石刻77件,其中很多是以前调查所未见的,大大丰富了唐陵的石刻品种和规模,为唐代帝王陵墓制度的研究和唐陵大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翔实的资料和信息。

  首次发现蕃酋像和毛坯石人

  建陵是唐肃宗李亨的陵墓,位于礼泉县。其陵园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东、西宽1346米,南北长1221米。陵墙四角各筑角阙、四面各开神门,门外各置石狮一对、门阙一对。南、北门门阙外辟神道,两侧列石像生(石兽、石人等)。北门外为三对仗马;南门外为十对翁仲、五对仗马、一对鸾鸟、一对翼马、一对华表。建陵石刻的艺术水平和工艺技巧,代表了盛唐时期陵园石刻的最高水平。在以前发现55件石刻的基础上,本次新发现各类石刻22件,品种包括蕃酋像、牵马人、仗马、华表、毛坯石人等。其中蕃酋像和毛坯石人都是首次发现。这些蕃酋长形象多来自东南地域属国及周边异邦,像身高约1.8米,与今人相似,但比起陵前的文臣武将则略矮,体现了当时的大国心态。

  贞陵新发现石刻25件

  贞陵是唐宣宗李忱的陵墓。其陵园城址平面形状为不规则五边形,东、西门址间距2066.8米,南、北门址间距3395.3米。陵墙四周有角阙、四面有门址,南、北门外有神道,神道两侧各列石像生。陵园石刻以前的调查共发现43件,通过这次调查新发现各类石刻25件,石刻包括翁仲、蕃酋像、牵马人、柱础、石座等。尤其是在王宾殿遗址发现了殿墙和倒仆在地的6具蕃酋像。在陵区调查时,还另外发现了宋代至明清期间的祭祀碑共计13通。这也是唐陵中第一个经过考古发掘的角阙。贞陵的考古,基本搞清了陵园结构和建筑遗址的总体布局,同时对贞陵石刻品种和规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崇陵石像造型精美

  崇陵陵园主要由城垣、神道、乳阙、鹊台、下宫等构成。城垣南、北门相距1.3千米,东、西门相距1.6千米。陵墙四角均修建角阙,四面门址前均有石狮和门阙。

  南门和北门外均有神道,两侧各立石像生。新发现石像包括残块共计30件。石像虽然都已残缺且没有头部,但形象各异、衣着丰富多样,为目前经调查唐陵小型石像中最精美者。有的为袒肩露臂南亚风格,有的着唐代官服,有的身穿厚实棉袍,有的披着披风。这些形象各异、造型精美的石刻前所罕见,为研究唐代石刻艺术及中外交流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

::网站搜索::
关键字:
搜 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网站留言
陕ICP备05004950号-== 陕西旅游资料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