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保护第一。”12月1 日国家文物局信息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专家建议30年—50年内不发掘     “这次勘探和发掘秦陵没有任何关系。近30—50年内这个问题要放一放。”赵化成说。
     赵化成认为不主张发掘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过关不如在地下的自然保存。“最难保护的如丝绸、壁画、漆器青铜器好一点但也会生锈。有机物的保
 存最成问题。”赵化成举例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棺、帛画都不能完全保存如初。
 “发掘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破坏。”
     “秦陵史料记载中有‘上具天文’很可能就是壁画。此外还可能有漆器、铜器等陪葬品。”赵分析。对于帝王陵寝和王朝都城等大规模遗址赵化成介绍国家文物
 局的精神是一般不主动发掘抢救性发掘为主。“现在到处搞基建抢救性发掘任务那
 么重有什么必要发掘帝王陵寝呢?”
     科技部信息处景贵飞也强调此次勘探决不是发掘秦陵的前奏。谈到与这次秦陵勘探相关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规划》景贵飞说这个公园虽然是对考古资源的一种开
 发但“首先是保护性的把地征进来好保护。”“1997年国务院下了文件强调不
 发掘帝王陵寝。”
     技术不过关眼下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们的文物保护技术其实是和世界同步的很多项目比如说兵马俑保护就是和外国联合在做而且我们在一些本土出
 土文物的保护上还有独到之处。”赵化成介绍国外文物大国如意大利和埃及对于大
 型遗址也采取保护第一的态度“向世界直播的机器人探测的金字塔只是较小的一座。”
     对于技术问题少数学者也有不同看法“主要理由是文物地下长期存放也未必保护得好挖出来保护更好。”针对这种看法赵化成说“我曾问过专搞文物保护的
 工作人员有些东西现在看上去保护得可以以后有啥变化谁也说不准。比如喷保护膜
 暂时是好了长期来看却有害。”
     定陵之后再未开掘帝陵     帝王陵寝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自然会激起开发的兴趣而且常常是难以遏制的。而保护和发掘之间的争论也从未止息过。赵化成介绍这里面除了资源所在地的
 利益驱动还会掺杂好奇心、成就感、时代气氛及学术潮流等影响。
     根据《光明日报》1999年1 月18日采访赵其昌的报道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d等向政务院提交《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消息传出
 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直接找到吴晗告以当时我国
 的考古水平不足以发掘陵寝、进行研究和保护文物。无奈信奉“古为今用”的历史学家
 们和文物界专家争论不下最后提请周总理裁决周总理批示同意“长陵发掘委员会”
 成立28岁的赵其昌担任发掘工作队队长。
     由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发掘转移到定陵1957年5 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了定陵地宫取出了丝绸、青花瓷等大量文物。然而夏鼐等不幸言
 中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万历皇帝的尸骨被红卫兵焚
 毁30多年以后发掘报告才完成。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发掘长陵周恩来予以否决。     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省对发掘帝陵的兴趣自然更为切身。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占明介绍说上世纪70年代末他步入文物考古行列听省文管会的老同志讲
 “文化大革命”前挖乾陵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时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喜欢唐
 文化的武伯伦率先倡导时任社科院院长的郭沫若闻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划开
 挖的消息后特别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保存在地宫内的书圣王羲之的《
 兰亭序》手迹。于是他打算以与周总理多年的老交情及社科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总理。
 但当他讲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总理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郭老失落之余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     希望幽宫重启的兴趣在一些考古专家身上也存在。赵化成介绍少数老专家主张开掘秦陵“主要是搞了一辈子研究想在有生之年看看地宫里到底有什么。”这次的
 勘探地宫对于这种兴趣也是一种补偿。
     陕西多次提出“抢救性发掘”     根据媒体报道“文革”之后陕西省还曾于1986、1994年提出发掘乾陵;2000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划。对这些计划
 国家文物局坚决否决。
     陕西提出“抢救性发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地震带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坏以及属喀斯特地形地下水毁损文物等。赵化成对此说:“几千年没震坏等几十年就
 震坏了?其实这次勘探发现秦陵地宫保存相当好抗震性能很强。地宫也没有进水。”
     《西安旅游网》推荐的“考古旅游”形象地说明了陕西对于帝陵发掘及其经济效益的兴趣。“考古旅游”的内容除了参观帝陵考古发掘现场还包括“专家指导模拟试掘”
 和“模拟发掘”。
     此次秦陵高科技勘探据景贵飞介绍是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项目的前期部分。记者拿到一份《秦始皇陵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提出项目建设资金由陕西省政府自筹
 1.5 亿元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贷款2.53亿元不足部分1.5 亿元申请国家计委予以补
 助。
     报告称“项目的实施将对地方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按照陕西省1998年旅游产业调查得出的有关数据项目产生的外部经济效益是其直接门票收益的6-8 倍”至
 于门票收入“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20余年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为参照按低限值
 粗略计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按门票价格100 元/ 人参观人数按秦俑馆人数(180 万
 人/ 年)每年收入为1.80亿元加上秦俑馆收入10年累计收入达到22.69 亿元(平
 均年收益按5%逐年递增)。其他收入按门票收入的30%计算。另外还可累计增加地方
 相关产业收入136.14亿元”对提高陕西旅游业整体水平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物资源也可“虚拟开发”     对于文物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景贵飞有自己的看法。“保护不是说彻底不动。埋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就是保护?应该是有效利用而不破坏。”景贵飞举了美国“恐
 龙文化”的例子:“他们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恐龙考古资源却借此在全世界赚钱。还有
 ‘石器时代’这样的网络游戏也是对考古资源的利用。我们的秦陵等资源为何不能进
 入文化传播比如作为电脑游戏的主题?”
     此次高科技勘探的成果可能实现景贵飞所说的“展示”“利用”。遥感组组长谭克龙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到“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这次探测结束以后把这
 次探测的包括地宫以及整个陪葬墓、陪葬坑整个陵墓的布局、结构虚拟下来做成一个
 虚拟的秦始皇陵墓然后参观的时候也可以看买回去光盘制作完了以后也可以进行
 观赏就是进行虚拟的漫游。刘士毅也提到了“机器人探测”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