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动态 游记攻略 旅行社 小吃特产 民俗文化 典故知识 陕西旅游年票 2021翠华山滑雪场  人物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典故 >> 景点知识 >> 甘泉宫考辩
甘泉宫考辩
来源:王根权 (2007-10-6)

《雍录》云:"甘泉,古帝王之所常都"。据《关中记》说甘泉宫"有宫十二,台十一。"《读史方舆纪要》说它"宫观楼观略与建章比,百官皆有邸舍"。甘泉宫规模广大,景象雄伟,不仅山高气爽引人主多来消暑行猎,且其地理位置具有屏蔽咸阳,抵御匈奴的重要作用。秦始皇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汉武帝时"烽火两通"。武帝在这里"朝见诸侯王","飨外国客"。不难看出,甘泉宫在秦汉军事、政治,以及外交等方面处于重要地位。近年来,甘泉宫的研究卓有成就,但有些问题仍未解决。诸如甘泉宫究竟是在山上还是甘泉山下?秦甘泉宫在渭南还是渭北?汉甘泉宫和秦甘泉宫的关系如何?甘泉宫、林光宫、云阳宫是一宫还是各有其宫?等等。继甘泉山秦汉宫殿遗址群的发现报道后,现在就以上问题作以考证。
(一)、甘泉宫在甘泉山上
甘泉宫在甘泉山上,史有明载,本无非议。只因山高林深,遗址未被发现,今人多将今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北古云阳城遗址误作为"汉甘泉宫遗址"。甘泉宫从甘泉山上移到了甘泉山下。山上山下虽一字之差却含义相背,造成了极大混乱。
山上山下两处遗址位于南北同一直线,相互同视,直距7公里。甘泉山地处淳化县境北三十公里,是旬邑、耀县、淳化三县分界处,属乔山山系余脉。主峰好花圪瘩其地最高,海拔1809米。周围群峰重峦,林木丛生。主峰遗址、箭杆梁遗址、孟家湾遗址、石门遗址,遥相能望。古道迹至今犹存,平直相通。秦直道出云阳城(山下遗址)北门上英烈山(甘泉山分支)经庙堂遗址、鬼门口抵主峰遗址,再经箭杆梁遗址下坡,越过七里川,沿庙沟直去石门。山下遗址至主峰这段为今简易公路所代。主峰遗址至箭杆梁遗址这段为天然卵石路基,故保持较好,路面最宽处约20米,最窄处7米,今已被草木覆盖,但人工开凿痕迹依然能见。踏草拔树大卡车依然能行至箭杆梁遗址,并原地调头返回。箭杆梁以下因路处陡坡,山雨冲刷,路面破坏很大,只能单人行走。山下遗址地处今卜家、铁王平原,原面459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距山脚4公里,原面北高南低,平均坡降2%。山上山下的概念无论今人还是古人都是显而易分,不可能混淆的。
《关中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北故甘泉山上,年代永久无复,甘泉之名失其实也"。《元和郡县志》:"云阳宫即秦之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十道志》:"甘泉出石鼓西原,汉甘泉宫在山上,即秦林光宫旁"。《三辅黄图》甘泉宫,引《关辅记》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西,故甘泉山,宫以山为名"。《陕西通志》卷七十二甘泉宫,引《雍胜略》甘泉宫,"在淳化县甘泉山上"。纵观史载,或直言或援引,均言甘泉宫在甘泉山上,无一说其在甘泉山下者。《淳化县志》则说的更加详尽。陈直《三辅黄图校注》按:《陕西通志》卷七十二甘泉宫,引《淳化县志》:"甘泉宫,在甘泉山上,今其地尚余甓瓦。甓作流水纹,瓦头有篆字"。这里的《淳化县志》不知是何版本,一时难以求得,但所记明了清楚,今山上出土文物完全与记相符。明隆庆《淳化县志》记,甘泉宫"自通于天,故增之又增之。如泰畴、如仙人掌露盘及泰一诸画像尽在其上也。此山高出它山,南距长安已三百里,而能望见长安城。堞其上有通天台,云雨悉在台下"。这不仅指出甘泉宫在甘泉山上,而且还指出了甘泉宫的具体位置,"北山高出它山"即今天主峰遗址。
民国二十二年《淳化县志》旧序亦写道:"余常与中承兄蹑甘泉,瞩泾渭,风通灵之台,瞰石门之巅。吾邑虽世有更变,要即黄帝祀天旧墟,野踪余响,恍若目睹。寻摩芳径,穷胜迹,徘徊林光诸宫故址间,又得秦皇汉武避暑遗事,俯视四周,山环水绕,鼍伏凤举,亦都城西北一奥区也"。可见,"林光诸宫旧址"就是今天的主峰遗址,于其上才能"俯视四周",才能见"山环水绕"。该序的作者罗延绅是明嘉靖癸丑科进士,官至知府,其堂兄延绣戊戌进士科,官至太常寺卿,同是隆庆《淳化县志》的修撰人。我们今天踏踩甘泉山所走过的道路完全与当年罗氏兄弟相同。所惋惜的是,即没瞧见泾渭之水,也没望见长安城。只在石门乡走访群众时访得当地至今流传的一条俗语:石门山上望渭河,望着喝不着。
于甘泉山是否能望见长安城?《三辅黄图》记,甘泉宫"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元和郡县志》云:"甘泉宫,在云阳县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回十余里,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汉旧仪》载:"通天台高三十丈,去长安三百里望见长安城"。这些记载都有一个于甘泉宫可以望见长安城的问题。这到底是撰史之误还是甘泉绝景之一?历春夏秋冬四时,在山上遗址多次试验观察均未见结果。为解此迷,在高精度的军用地图上作了山上山下两处遗址与古长安城的通视图,结果表明,山下遗址不能与古长安通视。可以肯定,视距只有85公里,远在两年多前,没有工业污染,空气中尘埃少,遇有好天气,于甘泉山上确有望见长安城的可能。这不仅证明了史载的可能性,而且证明,甘泉宫确实不在山下而在山上。
甘泉宫中通天台的高度的问题。据文献记载通天台,一说三十丈,一说三十五丈,一说百余丈。汉制一尺合今0.231米,平地起台以最低高度三十丈计,亦70余米,不要说古代的土木结构,就是今天的混凝土结构也绝非易事。那么这些高度是怎么来的呢?看来问题出在观察者的"去地"标准上了。不难推想,若台位于山下平坦地带,测试误差虽有,但"去地"标准受到了限制,出现上述数字结果是不可能的。通天台位于甘泉之巅,情况截然不同,"去地"标准范围很大,上述数字的出现就成为自然。通天台建于山上,无疑甘泉宫就在山上了。
"望云(雷)雨悉在其下"当时甘泉宫的胜景之一。关于甘泉宫的记载中多处提到"望云(雷)雨悉在其下。"王褒《甘泉颂》中写到:"甘泉山天下显蔽之处也。前接大荆后临北极,左抚仁乡右望索域其宫室也。镂螭龙而造牖,采云气以为楣。神星罗于题,鄂虹虮往往而绕榱"。扬雄《甘泉赋》中有句:"霍雾集而蒙合","望通天之绎,绎下阴湿以惨廪分,上横飞而相错"。这里不仅描述了地理地貌,还记述了甘泉宫的独特气候现象。山上山下两遗址相差459米,气候截然不同。春秋雾季,山下仰视,峰插雾中;山上俯视,雾海茫茫。从山上驱车下山,飘飘然犹如离开仙境,我从雾中来。雨雪季节,常常是山下不下,山上小下,山下小下,山上大下。盛夏时节,山下干燥闷热酷暑难熬,山上则凉风送爽,花香袭人。雷雨时节,山下乌云滚滚,山上赤日当头,望云雨悉在其下。
《甘泉赋》乃扬雄绥和二年正月随成抵上幸甘泉宫所作,赋中名句"翠玉树之青葱分,璧马犀之瞵 "。其中"玉树"、"璧马"所指何物,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有的说"玉树"指的槐树,有的说槐树"望秋先零不贯四时",当为珊瑚碧玉雕刻之作。今居甘泉山,历早春、晚秋和隆冬数季,常见山下绿色依在,山上却是白雪皑皑。遇霜雾,冰霜结满树枝(最后时竟达25厘米之多),甘泉山便成了一个晶莹世界。目睹奇景,千古之谜轻易解开。"翠玉树"就是松柏等常青树木,时逢隆冬寒雾,一夜之间枝叶结满冰霜,绿白相间,白里透绿,似翠青玉树一样。"璧马犀"可以是巨石雕刻的马犀,外结一层冰霜,可以是状似马犀的山丘土包,经雪盖霜裹,在阳光的照射下瞵闪闪,看上去如同碧玉马犀般。甘泉宫早已塌没,这些"稀世珍品"却永驻人间。不论是"玉树""璧马"、还是"望雷雨悉在其下",这些天工绝景只有山上才有的。
甘泉宫有无宫城的问题。翻阅史书,有关甘泉宫的记载均无宫城之说。误将山下云阳城遗址当作甘泉宫遗址就出现了宫城问题。该城周长5668米,东西南北开有四门,建有角楼,甚是宏伟。秦直道出北门而上甘泉山。《淳化县志》载:"古云阳城在县西北五十里,后人多指甘泉山前为古云阳县"。该城就是秦直道的起点--古云阳城。史无记载,不能推出甘泉宫必然无宫城;该城是云阳古城有不能排除甘泉宫不在其内。必然肯定结果从何而来呢?扬雄《甘泉赋》中有"列新矫于林薄"句。扬雄是甘泉宫的目睹者,"新雉"是当年孵长的野鸡。假设甘泉宫有宫城,在森严豪华的宫城中,怎么会有一群群列队出林的野鸡呢?可见,甘泉宫无宫城。甘泉宫不在甘泉山下,也不和云阳城相兼。甘泉宫在甘泉山上,"列新雉于林薄"乃甘泉宫依山作宫,缘山劈道的记实。
(二)、汉甘泉宫是秦甘泉宫的承袭
甘泉宫在甘泉山上,这是秦甘泉宫遗址还是汉甘泉宫遗址?秦甘泉宫和汉甘泉宫是两地还是一地?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如何?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指唐云阳县即今泾阳县长街村)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又引《关辅记》曰:"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阳县西,故甘泉山上"。以上史载说明,秦甘泉宫在渭北云阳故甘泉山上,与汉甘泉宫同地。
《淳化县志》录,明罗延绣《甘泉宫辨》引《雍录》:"古者以甘泉名宫者三,秦在渭南。汉在云阳磨石岭上,隋在户县"。《甘泉宫辨》道:"秦之甘泉史明言在渭南"。又引《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已而更名为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
渭南渭北,孰是孰非?说秦甘泉宫在渭南的根源来看源出《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段话的理解上。按照上述标点断句法,作信宫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成了一件事。由此得出甘泉宫处于信宫与骊山间,故说其在渭南近户县。其实这段记载记述的完全是两回事。一是在渭南作信宫,宫成后更名极庙,又修了信宫到骊山的通道;二是作了甘泉宫的前殿,修了甘泉宫到咸阳的甬道,把甘泉归咸阳直辖。《秦始皇本纪》中一段话正确的标点断句应该说是:"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由此可见,视秦甘泉宫于渭南,缺少可靠根据,当属误解。
云阳是秦之军事重城,甘泉山乃风景名胜。大兴土木,广置宫室是强秦诸君王的奢好。《战国策·范雎说秦昭王》曰:"大王之国四塞为固。北有甘泉谷,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秦始皇修直道起自云阳。云阳背靠甘泉山,秦始皇多次延直道出巡,于甘泉山行乐消暑,山上不能没有秦的行宫。有宫当以"甘泉"名之,若不用甘泉名,拟别名名之,何不见于史?《史记·索引》云:"始因水名山,继乃因山以名宫耳"。可见,"以山名宫"应该是可信的。今甘泉山遗址群中秦瓦的发现为这一推断提供了佐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这说明甘泉宫乃先秦君王所造,在秦始皇即位时已有了。始皇十八年(前228年)始皇母太后崩。"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后在甘泉宫待了十余年,死后,秦王不走东路而从北路归,可见秦甘泉宫就在古云阳甘泉山上。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前殿"亦说明甘泉宫原来至少有正殿,始皇只不过是对先王所创甘泉宫作以修缮扩建罢了。
明确了秦甘泉宫和甘泉宫为一地,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史书找不到汉甘泉宫的创始时间,而总是"增之"又"增之"。《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汉武帝元封二年载(公元前109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实属误解。《史记·封禅书》于元封二年载:"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乃作通天基台,……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汉书·武帝纪》于元封二年条下载:"冬十月,(武帝)行幸雍,祀五畴。春,幸侯氏,遂至东莱。……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说明元封二年武帝作的不是甘泉宫,而是甘泉宫中的通天台,益延寿观,更置了前殿,修扩了诸室而已。经这两次大的修扩,大概甘泉宫才"略与建章比"。时间往前推,《封禅书》有这样一段记载:"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帏中望见焉。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及各以胜日驾车避恶鬼。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致祭具以致天神"。这里的其明年,据前后文推断当在元鼎年间,(公元前116--111年)。句中虽有"作甘泉宫"句,却并非修建了一个甘泉宫。这里"作甘泉宫"的"作"和"作画云气车"的"作"是一个意思。乃指少翁前番装神弄鬼使武帝于帏中见到死去的王夫人后,又到甘泉宫中画云气车,画天、地、太一诸鬼神继续装神弄鬼行骗武帝。武帝受其言影响,欲与神通,后于元封二年载甘泉宫筑通天台,并增广了诸宫室。
《汉书·郊祀志》记载,汉皇上幸甘泉宫是:"高祖时五来,文帝时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来,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余来。"师古曰:"汉于林光旁起宫非一名也。文景皆幸甘泉不曰有宫,当时秦林光宫尚可用也。武帝虽别创一宫,而林光如故"。看来上述评估是有片面性的。"上幸甘泉"不加宫字,并非汉甘泉宫营建前仅秦林光如故的原因,而是意在把原来秦的甘泉宫和经汉武帝整修扩建后的甘泉宫加以区别。《史记·礼书》载:"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制。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想"以山名宫"的甘泉宫更该如此。若文景行幸的仅是林光宫,太史公何以呼之"甘泉"?既能"以山名宫",又何尝不能以山代宫?
秦始皇"作甘泉前殿",汉武帝"更置前殿","作甘泉通天台"、"作益延寿观","始广诸宫室"。这不仅从文字上说明汉甘泉宫是秦甘泉宫的沿袭增广,而且正与主峰遗址的遗物和地貌相吻。两番置前殿失为主峰南坡平坦,呈三个自然平台,不作后殿是因为峰北坡呈60度陡坡不具备建筑条件。秦始皇不作正殿,大概是先王正殿尚好。汉武帝筑通天台,必用正殿之基,今高矗峰顶的土冢内的秦残砖瓦便属历史佐证。
(三)、甘泉宫、林光宫、云阳宫各有其宫
甘泉宫、林光宫、 云阳宫究竟合三而一,合二而一,还是各有其宫?
《三辅黄图》载:"林光宫,胡亥所造,纵广各五里,在云阳县界"。《文选》注引《汉宫阙疏》曰:"甘泉林光宫秦二世造","汉又于其旁起甘泉宫"。林光宫秦二世造,这是不可置疑的。林光宫之所以和甘泉宫相混是二者距离相近的原故。秦汉甘泉宫为同地同宫,汉武帝创(当作广义解释)甘泉宫于林光宫旁,足见林光宫并非甘泉宫。今主峰遗址东坡平台出土均云、葵纹瓦当,从制作工艺看属两次而成。出土又多火,与《淳化县志·大事记》绥和二年"三月甲子震电灾林光宫门"。正好相映。可见该处为秦林光宫遗址无疑。甘泉、林光相距虽近,但二世所造林光宫距汉武帝增广甘泉宫的时间较短,故未曾更修。该处遗物单一当是因这一缘故。古时甘泉山林木茂盛,该宫地处主峰东侧,竟先享日,也许就是"林光"之由来。
《汉外戚传》载:"冯昭仪徙云阳宫"。《淳化县志》载:"云阳宫在故云阳县,秦离宫也"。古云阳城即山下遗址,秦汉皆在这里设县。云阳宫若以地名宫,其址必在其地;若以城名宫,其址必在其城。陈直《三辅黄图校注》引《关中记》曰:"栎阳宫、甘泉宫、师德宫、池阳宫、长平宫、扶荔宫、白渠观,以上七宫一观在冯翊"。冯翊辖地云阳。1976年淳化县固贤乡医院出土"谷口宫"铜鼎,镌铭"谷口宫元康二年造"。另外在甘泉山下云阳城外今淳化县境内多处发现秦汉宫殿遗址,虽未证明何宫遗址,但均近云阳城。看来以地名宫是无法区别诸宫的。以城名宫当属史实。
云阳宫创于秦,经汉、魏、至后周仍用。《周书·太祖纪》"魏恭帝三年九月,太祖有疾,还至云阳,十月己亥崩于云阳宫 "。《周书·尉迟刚传》载:"贺敬敦尝从太祖郊猎于甘泉宫。时,围人不齐,兽多逃匿,太祖大怒,人皆股战。围内有一鹿,俄亦突围走,敦马驰之鹿上东山,敦弃马来逐,至山半,便掣之而下,太祖大悦,诸亦得免责"。这就是说,至后周时,山下云阳宫依旧得幸,而山上的甘泉宫以一片衰草枯杨,被鹿兔所居。可见,甘泉宫、林光宫、云阳宫并非一宫,而是各有其宫。
为什么会出现三宫相混的局面呢?大概是随着秦直道的废弃,山上的甘泉宫、林光宫渐渐冷落,山下的云阳宫因在城中仍可如故。甘泉宫废,然先朝遗事普传,其名犹盛。云阳宫存,名却未显。借盛名以昌其事不为大错。另外三宫皆在甘泉苑中。以小宫借大名,也未必不可。这便是三宫后来相混的原因。正如《淳化县志·云阳宫记》所云:"疑汉甘泉宫实兼秦林光、云阳二宫之地。故合言之则曰甘泉宫,分之则甘泉宫外别有林光、云阳宫也"。

 

,

::网站搜索::
关键字:
搜 索:
::相关典故知识::
·甘泉宫考辩
·蛤蟆兔子纹瓦当
·刘秀担石鼓
·甘泉宫被焚
·凉武帝村及附近村名的由来
·石熊被谁打破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网站留言
陕ICP备05004950号-== 陕西旅游资料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