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动态 游记攻略 旅行社 小吃特产 民俗文化 典故知识 陕西旅游年票 2021翠华山滑雪场  人物历史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知识 >> 历史人物 >> 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
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
来源:浅草沉钟 (2005-1-17)

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一直是极富历史争议和历史魅力的兴趣偶致试写一篇全当娱乐.
  
  
     公元前156年(景帝元年),刘彻生于长安未央宫猗兰殿,乳名彘。讳彻,字通。其母王美人,共生三女一男。两女后嫁于匈奴,男即彻。汉制,美人俸比二千石(太守)。景帝共生13子,彻为第9子。或言第10子。时年,景帝32岁。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在刘彻四岁的时候景帝册封刘彻的哥哥刘荣为太子刘彻为胶东王。按照封建时代的秩序刘彻是不太可能继承皇位,但由于其母王夫人生性聪明温和。巧于应付。她塑造了童年刘彻早熟机敏的个性以及景帝的姐姐刘彻的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的帮助刘彻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馆陶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当时的太子刘荣,将来太子一即位,女儿就是皇后了。使人问栗姬的意思,她以为门当户对,一说便成。谁知栗姬不愿联姻,竟然一口回绝。原来长公主与景帝姐弟关系很好,许多后宫妃子为得宠幸,都奉承长公主。长公主也不忍却情,时常代为荐引。栗姬素来妒忌,对此事耿耿于怀,加上见识又短,因此当长公主为女议婚,便不顾情谊,随口谢绝。长公主这一气,非同小可,遂与栗姬结下冤仇。这使刘彻成了获利的“渔翁“。
  
  
   于是长公主又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时自己也很喜欢的皇子刘彻精于世故的王夫人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一口答应下来.王美人见了景帝,就说起长公主愿结儿女姻亲。景帝以阿娇长刘彻数岁,似乎不合适,所以没有遽然答应。王美人又将长公主请至,想她去向景帝求亲。要知道长公主并不是一般的公主,他在景帝时也算得上是个很有地位的人物,她对景帝的影响不容忽视。长公主索性带同女儿一起入宫。长公主顺手携住刘彻,拥置膝上,就顶抚摩,戏言相问道:“儿愿娶妇否?”刘彻生性聪明,对着长公主嬉笑无言。长公主故意指示宫女:“此等人为汝做妇,可合意否?”刘彻并皆摇首不悦。至长公主指及阿娇道:“阿娇可好么?”刘彻独笑着道:“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景帝想他小小年纪,惟独喜欢阿娇,大概是前生注定姻缘,不如顺便允许,成就儿女终身大事,于是就认定了这门婚约。长公主与王美人,彼此更加情好关系深,两人就私下计议,怎样把栗姬母子除去。成语“金屋藏娇”就是这样来的。
  
  
    虽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颇费周折,但景帝鉴于历代废长立幼的动乱教训,最终下决心立栗姬的儿子荣为太子,这样栗姬就成了皇后。长公主连忙进谗言,说栗姬崇信邪术,与人合不来,日夜诅咒其他妃嫔,每次与其他妃子遇见,往往唾别人的背后,肚量十分狭隘,景帝听后因此怨恨起栗姬,他打算试探栗姬的内心到底如何。于是有一天他问栗姬道:“我百年后,后宫诸姬,皆已生子,你应善待她们,千万别忘记了。”一面说,一面暗中看栗姬的反应。谁知栗姬的脸有怒色,半天不发一言。待了多时,栗姬仍然无语,并且转过脸不看景帝。景帝不禁暗中叹气,遂决意废去栗姬。他刚出宫门,就听见里面有栗姬的哭骂声,隐约有不逊之言。景帝忍气而去。
  
    此后长公主趁与景帝闲聊的机会,多次夸奖刘彻如何聪毅仁孝,若立为太子,必能缵承大统。景帝也有点动了心,但决心还没有下.王夫人知道景帝这时候正在生栗姬的气还没有消于是暗底里派人指示大行(大行,礼官。行音衡。)上奏景帝说: :“‘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无号,宜立为皇后。”正在气头上的景帝被这不合时宜的话一激不但诛杀了大行而且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栗姬从此彻底失宠,被贬入冷宫,连见景帝一面也难,不久因怨愤一病而亡。
  
    公元前150年,景帝立7岁的刘彻为太子同时,刘彻的母亲王美人也被升为皇后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盖侯。并选择儒生中尉卫绾、王臧为太子太傅、少傅。同时景帝还选择了汲黯 郑当时两个黄老之士为太子洗马,和太子舍人. 武帝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 武帝的学习范围很广,包括了骑马、射箭和经学与文学。使刘彻在不同学说的侵淫下具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为其后登基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寅太子刘彻行表示成年的仪式冠礼同月甲子在位15年的景帝由于体弱多病,又好色,多内宠崩于未央宫卒年48岁(这个死因好象是中国历代帝王的通常死因).太子刘彻即位从此刘彻做为汉武帝登上历史舞台. 2月癸酉,武帝葬景帝于阳陵。尊祖母前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皇后母王氏为皇太后。3月,封皇太后同母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10月武帝以建元为年号自此以后历代帝王开始以年号记年.
  
  
     武帝即位初的社会状况《史记 平准书》有一段记载,大意如下:汉朝建立七十多年以来,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只要不遇到水灾旱灾,百姓家给人足。城乡的粮仓都储满了粮食,各级政府财政都有多余钱财。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串铜钱的带子都朽坏了,国库里的钱多得难以统计。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太多,堆不下,只有堆在仓库外面,粮食都腐败不可再吃。大街小巷里都有马,乡村也的马成群结队,因公马路上会打架,乘公马去聚会的人往往到不了会场。城里看门的都有好粮好肉吃。小官员因流动性小,他们的孩子往往都继承他们的职位了,所以一些姓氏都以他们的官位命名。人人都十分自爱,不敢触犯法律,办事都以义为先,耻于干坏事。这段时期,国家法律政策十分宽松,百姓富裕。出现了秦统一以来中国第一个大盛世,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十六岁的汉武帝继承了如此丰厚的家底和良好繁荣的社会局面 他雄心勃勃地想布除旧政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即武帝的祖父汉文帝的皇后。窦氏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出身于良家子女,吕后时被入选进宫。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姬也在选中之列。窦姬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就这样她去了代国。虽然这不是她的心愿,但到了代国,代王刘桓却非常喜欢她,先与她生了个女儿刘嫖,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
  
    代王原来的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后不久去世。等到代王成为汉文帝后,原王后生的四个儿子也相继病死。这样,文帝即位不久,于前元元年(前180)三月封窦姬为皇后,长子刘启立为太子,刘嫖封为馆陶长公主,幼子刘武先封为代王,后封为梁孝王。
  
    窦皇后双亲早亡,葬在观津,薄太后下令追封窦后之父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并在家乡清河郡安置陵园,其规格和仪式与薄太后父亲的灵文园一样。
  
    宝后有兄弟二人,兄长为窦长君,弟为窦广国。广国字少君,在四五岁时,因家境贫困,被人掳掠贩卖到外地,渺无音讯。后又被人辗转贩卖了十几户人家,最后到了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在那里替人家进山挖石炭。一天黄昏,山崖边有一百多人在睡觉,山崖突然崩塌,睡在崖边的人都压死了,只有少君脱险逃生。没几天,他跟随主人到了长安,在那里他听说新封的皇后姓窦,原籍在观津。窦广国离家的时候虽然年纪幼小,却记得自己的籍贯和姓氏,还隐约记得与姊姊一起去采桑叶,从树上摔下来的情景。他把这些事详细的写下来后,托人转交给了窦后。窦后见到了这些材料后,把广国召来并详细问了其它一些情况,果然是她的亲弟弟。皇后还要弟弟回忆一些过去的情景,少君回忆道:"姊姊离我西去的时候,我记得在驿站分别时,讨来米汤水给我洗头,临走时又给我吃了饭才走的。"当窦后听到此情时,握看弟弟的手已泣不成声。窦皇后重赏两个兄弟,都把他们安置在京师居住。后来又为他俩请了有德行的长者与他们住在一起,对他们进行教育。由于这样,窦长君、窦少君兄弟俩后来成为谦让有礼的君子,不敢因为地位显贵而盛气凌人。
  
    窦皇后生病,后来双目失明。文帝去世后,景帝刘启即位,窦后成了皇太后。窦太后溺爱幼子刘武,赏赐不可胜数,恨不得让他登上皇位。景帝对这个同胞手足也感情至深,不仅同辇进出,而且想传位于他。初元三年(前154),当时还未立天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从容对刘武说:"我千秋万岁后,把皇位传给你。"刘武口上辞谢,内心却很欢喜。窦太后听了也极高兴。皇太后又提出想以武为嗣,征求大臣意见。大臣们都反对,刘武继位之事也就作罢。
  
    窦氏一族有三人封侯:兄窦长君早死,其子窦彭祖封为南皮侯,其弟窦少君封为章武侯,其侄窦婴,任命为大将军,封为魏其侯。
  
  
  
    从她做皇后到这时,已经有了四十年,窦氏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是庞大。按照规定,分封的一些王与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窦氏的亲属们都不愿意到那些边远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结,违法乱纪的事经常发生。对于窦氏来说,她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即远古的黄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清静守法,轻徭薄赋,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自由主义政策,低税收,少干预,自由开放,依法治国。这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 景帝和窦姓宗族不得不读《老子》,并推尊其学说,因此她在世时"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景帝时她曾召博士辕固生问他《老子》是怎样的一部书,辕固生不识时务,猝然答道:"这不过是部平常人家读的书,没什么道理。"窦太后大怒道:"难道一定要司空城旦书吗?"话中讥讽儒教苛刻,比诸司空狱官,城旦刑法。辕固生一听想转身就走,不料被太后喝住,要他到猪圈里去与猪搏斗。众帝见辕固生为一文弱书生,恐不敌猪,就投进一把匕首,才让辕固生把猪刺死。因此景帝在位十六年,始终未用儒生。但到了武帝时期,因为分封的诸侯王们对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改变现有的无为而治的消极政策加强中央的权利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氏太皇太后的所信奉维持现状的思想分歧。
 武帝即位后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便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如任命王太后的同母弟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任命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太皇太后的侄子窦婴为丞相窦婴虽然是窦太皇太后的侄子但却倾向于用儒家学说管理国家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发展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
  
    但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自己的祖母窦氏较量,在他任命的御史大夫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在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所任命的公卿大臣横遭黜免、杀害:“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然后,窦氏宠信的人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实际上太皇太后掌握了朝廷的一切宣告了建元新政的失败.武帝即位初期不但在事业上遭受了以太皇太后窦氏为首的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打击而且在和皇后的感情上也出现了危机又进不步在卫青的事情上得罪了长公主. 当初武帝被立为太子,靠的是其姑母长公主刘嫖。条件是刘彻娶长公主独女陈阿娇为妻。长公主自恃拥立皇帝有功,而武帝深患之。而陈皇后也极为骄悍,于是刘彻疏远阿娇。而且当时诸窦氏及诸刘氏贵族暗中已向太皇太后提出了更换皇帝的要求在这种有可能危及到武帝自身统治地位的情况下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立即警告他说:你新即皇位,大臣未服。先为改制,太皇太后已怒。现“又忤怒长公主,必重得罪,宜深慎之!”所谓“大臣未服”,即指公卿权贵中反对刘彻的暗流。所谓“必重得罪”,就是皇帝要当不成了。刘彻是极其聪明之人,马上转而恩礼长公主、陈皇后。从建元二年至建元六年间,他四处游浪射猎,不再过问大政方针。由于长公主在太皇皇太后面前的保护与武帝的韬光养晦,才使他的帝位得以保全。
  
  
    在这韬光养晦的四年里汉武帝结识了对自己日后事业有有重要影响的女人卫子夫 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寿(汉初名臣曹参之曾孙)府中的歌伎,服侍曹寿的夫人平阳公主。建元二年上巳节,武帝从霸上祭扫回来路过平阳公主家(平阳公主原号阳信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因嫁与平阳侯曹寿为妻,所以也称平阳公主。)公主盛筵相待。并召出平时精心挑选调教十余年轻美貌的女子劝酒奉觞。武帝本好色,此时左右四顾,却没有一个中意的。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又让歌伎起舞助兴,汉武帝便看中了子夫。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子夫便来服侍,一见倾心。这样,平阳公主顺势送子夫入了宫。入宫一年多来,子夫却不能得到汉武帝的宠幸,正好汉武帝释放一批宫女,子夫才又见到他,并哭泣着请求放她出宫。汉武帝怜惜她,便把她留下来,同时,又把她的兄长卫长君、弟弟卫青召入建章宫中当差。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他的母亲在平阳公主家做女仆,因丈夫姓卫,她就被称为卫媪。卫媪生有一男三女,即儿子长君,长女君孺、次女少儿、三女子夫。丈夫死后,她仍在平阳侯家中帮佣,与同在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卫青在母亲的关怀下渡过了童年。后来,他的母亲感觉供养他非常艰苦,就把他送到了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但郑季的夫人根本看不起卫青这个私生子,让他到山上放羊,郑家的几个儿子也不把卫青看成手足兄弟,随意苛责。卫青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受尽了苦难,在他的性格形成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你现在穷困,将来定为贵人,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人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平阳公主看到卫青已长成了一个相貌堂堂的彪形大汉,非常喜欢,就让他做了自己的骑奴。每当公主出行,卫青即骑马相随。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与在郑家时的情景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卫青聪明好学,渐渐学到了一些文化知识,懂得了一些上层阶级礼节。他怨恨郑家对他没有一点亲情,决定冒姓为卫,完全与郑家断绝关系。
  
    公元前 139年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选入宫中,卫青也被召到建章宫当差。这是卫青命运的一大转折点。
  
  卫子夫入宫不久,就有了身孕,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陈皇后就是汉武帝姑姑长公主的女儿,当年曾让他许下“金屋藏娇”誓言的陈阿娇,与汉武帝成亲后,被立为皇后,但一直未能给汉武帝生一个儿子。她担心卫子夫一旦生下的是个男孩,那就会被立为太子,而卫子夫也就会因为儿子的关系,青云直上,成为皇后。这对她的地位无异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但是,眼下卫子夫正得汉武帝的宠幸,陈皇后对她不敢加害,就找母亲大长公主诉屈。大长公主是汉武帝的姑姑,为了给女儿出气,嫁祸于卫青。她找了一个借口,把卫青抓了起来,并准备处死。卫青当骑奴时结识的好友公孙敖听到了消息,马上召集了几名壮士,赶往抢救,把卫青从死亡的边缘夺了回来。另一方面,公孙敖还派人给汉武帝送信。汉武帝得知后,大为愤怒,索性召见卫青,任命他为建章宫监、侍中。不久,汉武帝封卫子夫为夫人,提升卫青为太中大夫。可以说,卫青是沾了他姐姐的大光的。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寿命超过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太皇太后窦氏终于崩了死后 葬霸陵.武帝盼望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丞相周昌御史大夫青翟等窦氏的人马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武安侯田蚡,汉长陵人(今陕西省咸阳县),是孝景后的胞弟景帝时官诸曹郎,有口才,学兼儒墨名法善阿谀,是个势利小人。武帝即位时,封为武安侯,曾任太尉及丞相。每次奏事,多称合帝意,权重一时。田蚡未得志时,曾对魏其侯窦婴,屈身奉承,像子侄辈般尊敬。景帝驾崩,太子武帝即位,田蚡得孝景后提拔,日渐贵幸,升为太尉。田蚡最大的本事就是审时度势当武帝要选择丞相人选时 田蚡听从门客籍福的建议向其胞姐王太后进言不要让武帝任命自己为丞相因为他清醒的意识到此时武帝初立羽翼未丰尚不足与盘踞朝堂多年的窦氏集团抗衡所以要暂避锋芒于是武帝任命魏其侯窦婴为丞相田蚡则做了手握兵权的三公之一的太尉.既送了窦氏一个人情自己也不吃亏真是做当了两全其美.
  
     到了由于武帝建元新政而牵连到自己而被罢官回家的时候 田蚡可不死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信条"的人他马上开始为自己的后路做打算.恰逢此时淮南王刘安入朝 武安侯田蚡亲自跑到霸上去迎接并且露骨的对刘安说:" 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以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旦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明眼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当时武帝方18岁,何言“晏驾?”晏驾者,废之也。则当时太皇太后及朝野皆有废立之意。田蚡乃刘彻至亲,亦感不安,故阿附于淮南王,欲求长自保也。刘安听后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开始晕晕乎乎的作起皇帝梦来着手招兵买马广交宾客为有朝一日起兵攻入长安登基做皇帝做准备.田蚡则从这件事情上尝到了甜头于是广结各路有势力的诸侯好使自己永远处于不败的政治地位.
  
    过了一阵眼见由于长公主的力保使的武帝的地位没有动摇田蚡又摆出一副太后和武帝代言人的样子经常通太后向武帝进言武帝没有不答应的.当时许多更加趋炎附势的人纷纷投靠他的门下势力大大增强.靠着自己脚踏多只船的轻功 等到武帝再次亲政后田蚡以庸才居相位,田蚡仗势,益加骄傲奢侈,接受四方贿赂,壮丽居室,广置田园,盛气凌人。充分体现了什么是小人得志.
  
    与田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其侯窦婴 窦婴,汉观津人(今河北省武邑县),字王孙,是孝文后的侄儿,汉景帝的表兄,尊崇儒术,为人慷慨正直,景帝在位时,做詹事官,掌皇后太子家务。吴楚等七国造反,曾拜为大将军,七国平定,受封魏其侯,权势显扬朝野,天下游士多来归从。田蚡未得志时,曾对魏其侯,屈身奉承,像子侄辈般尊敬。景帝驾崩,太子武帝即位,任命窦婴为丞相后因排斥道教与自己的姑母太皇太后窦氏意见向左而被罢官,从此就失权势。
  
   人情冷暖,天下趋势利者,都疏远魏其侯,归附武安侯。武安得势后日益骄横当然也不会把自己昔日事奉过的主人放在眼里. 有一次命籍福向魏其侯要求献出城南田地,魏其侯大怒道:“老仆虽然见弃,将军虽然贵幸,难道就可仗势夺我田地吗?”这时有灌夫将军,字仲孺,颍阴人(今河南省许昌县),为人刚直,是位不畏权势的血性汉子,已辞官,居住长安,与魏其侯意志相投,情同父子,听到消息,大抱不平,怒骂籍福。武安侯得知,从此怀恨灌夫和魏其侯。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寿命超过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太皇太后窦氏终于崩了死后 葬霸陵.武帝盼望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丞相周昌御史大夫青翟等窦氏的人马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太皇太后窦氏崩 葬霸陵..时机终于来了,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都被免官。于是武帝任用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
  
   武安侯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长陵。魏其侯已经当了大将军之后,正当显赫的时候,田蚡还是个郎官,没有显贵,来往于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饮,跪拜起立像魏其侯的子孙辈一样。等到汉景帝的晚年,田蚡也显贵起来,受到宠信,做了太中大夫。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王太后认为他有才能。汉景帝去世,当天太子登位继立,王太后摄政,她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
  
    武安侯刚掌权想当丞相,所以对他的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出来做官,让他们显贵,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将相的势力。建元元年(年140),丞相卫绾因病免职,皇上酝酿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劝说武的人一向归附他。现在您刚刚发迹,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丞相,您一定会当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您还有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武安侯于是就委婉地告诉太后暗示皇上,于是便任命魏其侯当丞相,武安侯当太尉。
  
    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都爱好儒家学说,推荐赵绾当了御史大夫,王臧担任郎中令。把鲁国人申培迎到京师来,准备设立明堂,命令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废除关禁,按照礼法来规定吉凶的服饰和制度,以此来表明太平的气象。同时检举谴责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的人,开除他们的族籍。这时诸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为妻,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因为这个缘故,毁谤魏其侯等人的言语每天都传到窦太后的耳中。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魏其侯、武安侯、赵绾、王臧等人则努力推崇儒家学说,贬低道家的学说,因此窦太后更加不喜欢魏其侯等人。到了建元二年(前139),御史大夫赵绾请皇上不要把政事禀奏给太后。窦太后大怒,便罢免并驱逐了赵绾、王臧等人,还解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任命柏至侯许昌当了丞相,武强侯庄青翟当了御史大夫。魏其侯、武安侯从此以列侯的身份闲居家中。
  
  
    罢官回家后 田蚡马上开始为自己的后路做打算.恰逢此时淮南王刘安入朝 武安侯田蚡亲自跑到霸上去迎接并且露骨的对刘安说: 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以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旦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明眼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当时武帝方18岁,何言“晏驾?”晏驾者,废之也。则当时太皇太后及朝野皆有废立之意。田蚡乃刘彻至亲,亦感不安,故阿附于淮南王,欲求长自保也。刘安听后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开始晕晕乎乎的作起皇帝梦来着手招兵买马广交宾客为有朝一日起兵攻入长安登基做皇帝做准备.田蚡则从这件事情上尝到了甜头于是广结各路有势力的诸侯好始自己永远处于不败的政治地位.
  
  
  
     另一方面武安侯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仍然受到皇上的宠信,多次议论政事,建议大多见效,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魏其侯而归附了武安侯。武安侯一天天更加骄横。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都被免官。于是任用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天下的士人有郡守和诸侯王,就更加依附武安侯了。
  
    武安侯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可是刚一出生就很尊贵。他又认为当时的诸侯王都年纪大了,皇上刚刚即位,年纪很轻,自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担任朝廷的丞相,如果不狠狠地整顿一番,用礼法来使他们屈服,天下人就不会服服贴贴的。在那时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他所说的话皇帝都听,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一下子提拨到二千石级,把皇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皇上于是说:“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经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想任命几个官呢。”他曾经要求把考工官署的地盘划给自己扩建住宅,皇上生气地说:“你何不把武器库也取走!”从这以后才收敛一些。有一次,他请客人宴饮,让他的兄长盖侯南向坐,自己却东向坐,认为汉朝的丞相尊贵,不可以因为是兄长就私下委曲自己。武安侯从此更加骄纵,他修建住宅,其规模、豪华超过了所有的贵族的府第。田地庄园都极其肥沃,他派到各郡县去购买器物的人,在大道上络绎不绝。前堂摆投着钟鼓,竖立着曲柄长幡,在后房的美女数以百计。诸侯奉送给他的珍宝金玉、狗马和玩好器物,数也数不清。
  
   与田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其侯窦婴 魏其侯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他的父辈以上世世代代是观津人。他喜欢宾客。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困病免职。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任詹事。掌皇后太子家务。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他的母亲窦太后很疼爱他。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酒兴正浓时,汉景帝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皇上,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皇上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就借口生病辞职。窦太后于是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反叛,皇上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坚决推辞,借口有病,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皇上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皇上推荐起用他们。皇上所赏赐给的黄金,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就让他们酌量取用,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皇上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这时那些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魏其侯。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
  
    汉景帝四年(前153),立栗太子,派魏其侯担任太子的太傅。汉景帝七年(前150),栗太子被废,魏其侯多次为栗太子争辩都没有效果。魏其侯就推说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许多宾客、辩士都来劝说他,但没有人能说服他回到京城来。梁地人高遂于是来劝解魏其侯说:“能使您富贵的是皇上,能使您成为朝廷亲信的是太后。现在您担任太子的师傅,太子被废黜而不能力争,力争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职。自己托病引退,拥抱着歌姬美女,退隐闲居而不参加朝会。把这些情况互相比照起来看,这是您自己表明要张扬皇帝的过失。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儿女都会一个不剩地被杀害。”魏其侯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就出山回朝,朝见皇帝像过去一样。
  在桃侯刘舍被免去丞相职务时,窦太后多次推荐魏其侯当丞相。汉景帝说:“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担当重任。”终于没有任用他,任用了建陵侯卫绾作丞相。
  
    建元元年窦婴被任命为丞相 籍福去向魏其侯道贺,就便提醒他说:“您的天性是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当今好人称赞您,所以您当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坏人,坏人相当多,他们也会毁谤您的。如果您能并容好人和坏人,那么您丞相的职位就可以保持长久;如果不能够这样的话,马上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魏其侯不听从他的话。
  
    魏其侯自从失去了窦太后,被皇上更加疏远不受重用,没有权势,诸宾客渐渐自动离去,甚至对他懈怠傲慢,只有灌将军一人没有改变原来的态度。魏其侯天天闷闷不乐,唯独对灌将军格外厚待。
  
    灌将军夫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受到灌婴的宠信,便推荐他,官至二千石级,所以冒用灌氏家的姓叫灌孟。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何担任将军,是太尉周亚夫的部下,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带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纪已经老了,颍阴侯勉强推荐他,所以灌孟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时,常常攻击敌人的坚强阵地,因而战死在吴军中。按照当时军法的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来。但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素来有交情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属下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敌军几十人。不能再继续前进了,又飞马返回汉军营地,所带去的奴隶全都战死了,只有他一人回来。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恰好有名贵的良药,所以才得不死。灌夫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路径曲折,请您让我再回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恐怕灌夫战死,便向太尉周亚夫报告,太尉便坚决地阻止了他。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把灌夫的情况向皇上汇报了,皇上就任命灌夫担任中郎将。过了几个月,因为犯法而丢了官。后来到长安安了家,长安城中的许多显贵没有不称赞他的。汉景帝时,灌夫官至代国国相。景帝去世,当今皇上武帝刚即位,认为淮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担任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前140),又把灌夫内调为太仆。二年(前139),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了,打了窦甫。窦甫,是窦太后的兄弟。皇上恐怕窦太后杀灌夫,调派他担任了燕国国相。几年以后,又因犯法丢官,闲居在长安家中。
  
    灌夫为人刚强直爽,好发酒疯,不喜欢当面奉承人。对皇亲国戚及有势力的人,凡是地位在自己以上的,他不但不想对他们表示尊敬,反而要想办法去凌辱他们;对地位在自己之下的许多士人,越是贫贱的,就更加恭敬,跟他们平等相待。在大庭广众之中,推荐夸奖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士人们也因此而推重他。
  
    灌夫不喜欢文章经学,爱打抱不平,已经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办到。凡和他交往的那些人,无不是杰出人士或大奸巨猾。他家中职累的资产有几千万,每天的食客少则几十,多则近百。为了在田园中修筑堤塘,灌溉农田,他的宗族和宾客扩张权势,垄断利益,在颍川一带横行霸道。颍川的儿童于是作歌唱道:“颍水清清,灌氏安宁;颍水浑浊,灌氏灭族。”
  
    灌夫闲居在家虽然富有,但失去了权势,达官贵人及一般宾客逐渐减少。等到魏其侯失去权势,也想依靠灌夫去报复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势后又抛弃了自己的人。灌夫也想依靠魏其侯去结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声。两人互相援引借重,他们的交往就如同父子之间那样密切。彼此情投意合,没有嫌忌,只恨相知太晚了。
  
    灌夫在服丧期内去拜访丞相,丞相随便地说:”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恰值你现在服丧不便前往。”灌夫说:“您竟肯屈驾光临魏其侯,我灌夫怎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允许我告诉魏其侯设置帷帐,备办酒席,您明天早点光临。”武安侯答应了。灌夫详细地告诉了魏其侯,就像他对武安侯所说的那样。魏其侯和他的夫人特地多买了肉和酒,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天刚亮,就让府中管事的人在宅前伺侯。等到中午,不见丞相到来。魏其侯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这件事?”灌夫很不高兴,说:“我灌夫不嫌丧服在身而应他之约,他应该来。”于是便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前一天只不过开玩笑似地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来赴宴的意思。等到灌夫来到门前,丞相还在睡觉。于是灌夫进门去见他,说:“将军昨天幸蒙答应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备办了酒食,从早晨到现在,没敢吃一点东西。”武安侯装作惊讶地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记了跟您说的话。”便驾车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气。等到喝酒喝醉了,灌夫舞蹈了一番,舞毕邀请丞相,丞相竟不起身,灌夫在酒宴上用话讽刺他。魏其侯便扶灌夫离去,向丞相表示了歉意。丞相一直喝到天黑,尽欢才离去。
  
    丞相曾经派籍福去索取魏其侯在城南的田地。魏其侯大为怨恨地说:“我虽然被废弃不用,将军虽然显贵,怎么可以仗势硬夺我的田地呢!”不答应。灌夫听说后,也生气,大骂籍福。籍福不愿两人有隔阂,就自己编造了好话向丞相道歉说:“魏其侯年事已高,就快死了,还不能忍耐吗,姑且等待着吧!”不久,武安侯听说魏其侯和灌夫实际是愤怒而不肯让给田地,也很生气地说:“魏其侯的儿子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的命。我服事魏其侯没有不听从他的,为什么他竟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再说灌夫为什么要干预呢?我不敢再要这块田地了!”武安侯从此十分怨恨灌夫、魏其侯。
 这一年闽越王郢进攻南越,武帝在接到南越报告后,命大行王恢、及大司农韩安国,并为将军,一路从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出发,一路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出发,两路并进,直讨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阻,武帝不从,仍然命两路兵速进。
  
     闽越国是福建境内最早由闽越族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闽越国开基王无诸,姓驺氏,是越王勾践的后代。自越国于公元前334年被楚国灭后,诸越王子孙辗转迁移至江南海滨一带,各据一方。至战国晚期,无诸占有福建及周边地区,自称闽越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大约到了秦始皇33年(前214年),无诸的王号就被削去,降为君长,并在他统治区内设立闽中郡。根据秦代闽中郡的疆域,可推知当时无诸控制的地区包括福建全境、浙江的温、台、处三州,江西的铅山县,广东的潮、梅地区。这片土地离秦王朝统治中心遥远,且道路不便,因而秦始皇未派官吏前来,闽中郡仍由无诸统领。  
  
  
    秦始皇的苛政引起广大民众的不满。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无诸便率领闽越武装响应鄱阳令吴芮的号召,参与伐秦。陈胜、吴广失败后,楚将项羽和沛公刘邦所带领的队伍成为反秦主力军。无诸率闽中甲兵随刘邦入武关、战蓝田、攻析、郦,屡立战功。秦王朝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自恃武力,分封诸王侯。他以楚、越有旧隙,耽心闽越强大对楚不利,不封无诸为王。项羽的偏狭使无诸十分不满,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无诸率部助汉击楚,为汉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重新统一作出贡献。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即帝位,立无诸为闽越王,派使者前来册封。 无诸被正式册封为闽越王后,在福州建都城——冶城无诸与汉王朝保持和睦关系,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技术,发展生产,其冶铁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民安居乐业。
  
    另一位闽越族首领摇的地位仅次于无诸。当无诸为闽越王时,摇称“闽君”、“闽越君”。其领地在今浙江温、台、处州一带。汉惠帝三年,汉廷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东瓯在今浙江温州。《汉书》也说:夏五月,立闽越君为东海王。通过两次分封,闽越国的国土仅剩下福建全境和江西的铅山县了。势力受到削弱。    
  
    公元前180年,吕后卒,南越王赵佗乘汉军周灶罢兵时机,扩张势力,对闽越一边炫耀武力,一边以财物结好,试图使闽越屈服在他势力之下。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欲造反,遣使北结匈奴,南联闽越。不久事情败露,刘长被废徙蜀郡,饥死道上。公元前154年,七国叛乱,吴王刘濞邀闽越和东瓯参加叛乱,东瓯参加,闽越没有参加。叛乱失败后,东瓯为免罪,杀吴王于丹徒,得汉廷宽大处理。吴太子子驹逃亡至闽越国,得到闽越国的保护。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当时闽越国虽较弱,仍有相当实力,在朝廷与封国的矛盾中,基本站在封国一边,对抗朝廷的削藩政策。然而当时闽越国内部争权夺利,形势动荡,无暇外顾。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国以强盛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一年,闽越王郢已平定内部纷争,拥有强盛兵力,并将都城迁回福州。他受到吴太子的教唆,野心勃勃,欲图恢复无诸时代的疆域,效法越王勾践称霸一方,而举兵围东瓯。东瓯力不能敌,派使者向汉廷告急。汉武帝命中大夫严助发会稽兵从海上往援。闽越国知汉兵前来,遂撤兵。东海王担心闽越国受吴太子挑拨对东瓯进行报复,向汉廷请求内迁。汉廷应东海王之请,迁其民于江淮间。从此,闽越国占据东越国之地。   
  
   建元六年(前135年),郢自以为得计,又发兵击南越,试图夺回广东的潮、梅地区。南越王赵胡派使者送书向汉廷求援,汉武帝对闽越国扩张十分不满,调遣两路大军讨伐闽越。一路大军由大行王恢率领,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向闽越进攻,另一路由大司农韩安国率领,从会稽(今江苏苏州)出发,合击闽越。当时郢在福州指挥进攻南越,得知汉廷发兵前来讨伐,忙分兵前往闽北的仙霞岭一带驻防。   
  
  在郢的部队驻守前方,福州城内兵力空虚的情况下,原来与郢同谋击南越的郢的弟弟余善却计划在都城发动兵变。《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余善乃与相、宗族谋曰:“王以擅发兵击南越,不请,故天子兵来诛。今汉兵众强,今即幸胜之,后来益多,终灭国而止。今杀王以谢天子。天子听,罢兵,固一国完;不听,乃力战;不胜,即亡入海。”余善在得到闽越贵族支持后,即刺杀了郢,遣使节将郢首级献于大行王恢,向汉廷谢罪。汉军未逾仙霞岭,见郢已死,遂北撤。   
  
  郢被杀后,汉武帝认为首恶已诛,而无诸孙繇君丑不曾参与叛乱,故立丑为越繇王,继承闽越王位,以奉闽越祭祀。  
  
  余善杀郢后,事实上已掌握闽越国大权,便自立为王,威行国中,绝大部分民众都归附他,越繇王虽为汉廷册封,但无权干涉,只好迁就,于是形成二王并存的局面。汉廷为避免用兵,只好再封余善为东越王。
这一年除了田蚡被任命为丞相外武帝还任命大司农韩安国被任命为御使大夫. 韩安国是西汉时期影响较大的著名政治家之一。也曾经代理过丞相的职务.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国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听说后,心中很不高兴。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转告之后,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窦太后、大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他的名声因此显著,而且与朝廷建立了联系。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这就成语"死灰复燃"的来历从这个出处来看原意还是好的没有贬义由此可见韩安国是一个心胸宽阔的人真是做到了宰相肚里能撑船.
  
  
    梁国内史空缺之际,梁孝王刚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与皇上的关系比起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皇帝以及皇上与临江王,哪个更亲密呢?”梁孝王说:“比不上他们亲密。”梁孝王说:“太上皇、临江王与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但是高皇帝说:‘拿着三尺宝剑夺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终也不能过问政事,住在栎(立)阳宫。临江王是嫡长太子,只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欲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韩安国因为犯法丢了官,闲居在家。
  
   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汉朝太尉,受宠幸而掌大权,韩安国拿了价值五百金的东西送给田蚡。田蚡向王太后说到韩安国,皇上也常说韩安国的贤能,就把他召来担任北地都尉,后来升为大司农。闽越、东越互相攻伐,韩安国和大行王恢领兵前往。还没有到达越地,越人就杀死了他们的国王向汉朝投降,汉军也就收兵了。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同年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与第4、5世纪侵入欧洲的匈人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戎族与狄族。从有“匈奴”这种称呼的族群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始,匈奴就是一种过渡人种,介乎黄种人,白种人之间。再根据白种人对“匈奴”的描述,还有当时汉族对“匈奴”的描述,就知道“匈奴”就是与两种人都有点区别的一个族群。据中国史籍记载,他们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公元前3世纪匈奴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的大部分。从西周开始匈奴就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战国时匈奴多次侵扰赵国,胡服骑射即是赵武灵王模仿匈奴作出的改良。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秦朝覆灭后, 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 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 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 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 的灾难,严重危害着中国北部边境的安宁。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由于实力不逮,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即使这样匈奴也时常背信弃义骚扰边境对此汉朝政府毫无办法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
  
  
  事关重大于是武帝交由朝臣讨论。主战派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武帝便同意与匈奴和亲。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妥协武帝在宗室女子嫁入匈奴的同时 分别任命卫尉李广程不识为骁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分别驻守屯云中;(面对单于王廷),和雁门。(护卫长安)备边练兵。两年后即元光二年(前133年)对匈奴采取了第一次主动军事行动 。
武帝即位前汉朝与匈奴打交道的记录:
  
  
     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从战略防御方面考虑把韩王信的封地从太原改迁到代地,建都马邑城原本想让他防御北面的匈奴。谁料当年秋天匈奴大规模进攻围困马邑,韩王信多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同时汉高祖也发兵救援但当得知韩王信使使向匈奴求和的情况后高祖的对异姓王的疑心病又犯了怀疑韩王信里通外国有二心于是派使臣责问韩王信韩王信害怕刘邦治他叛国罪诛杀他便投降了匈奴。匈奴得到了韩王信,于是率兵向南越过了句注山,攻打太原,直到晋阳城下。
  
    在这种情况下高祖于前200年亲自领兵前去迎击匈奴,正遇上冬天严寒下雪的天气,战士冻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于是冒顿假装失败逃跑,引诱汉军。汉军追赶冒顿,冒顿把他的精锐军队隐藏起来,只出现了一些老弱残兵。于是汉朝出动全部军队,多半是步兵,共三十二万人,向北追击匈奴。高祖首先到达平城,步兵还未全到,冒顿指挥他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在白登山把高祖包围起来。七天之内,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助军粮。匈奴的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马,在东方的全是青马,在北方的全是黑马,在南方的全是赤色马。高帝就派使者秘密地送给阏氏很多礼物,阏氏就对冒顿说:“两方的君王不能相互围困。如果得到汉朝的土地,单于终究是不能在那里居住的。而且汉王也有神的帮助,希望单于认真考虑这件事。”冒顿与韩王信的将军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王黄与赵利的 军队没按时到来,冒顿疑心他们同汉军有预谋,就采纳了阏氏的建议,解除了包围圈的一角。于是高帝命令战士都拉满弓,箭上弦,面朝外,从冒顿解围的那个通道一直冲出来,最后同汉朝大军相会合。冒顿于是领兵而去,而高祖也率兵归来,派刘敬到匈奴缔结和亲的盟约。
  
    此后,韩王信当上匈奴的将军,他同赵利和王黄屡次违背汉与匈奴所订的盟约,侵扰掠夺代郡和云中郡。过了不久的时间,汉朝将军陈豨谋反,又合韩信合谋进攻代地。汉朝派遣樊哙前去阻击他们,重新攻占了代郡、雁门和云中等郡县,但却没有越过边塞。这时,匈奴因为一些汉朝的将军前来投降,所以冒顿常常往来于代地,进行侵扰劫夺活动。于是汉朝对此感到忧虑,高祖就派刘敬送汉朝皇族的公主去给单于当阏氏,每年奉送给匈奴一定数量的棉絮、缯、酒、米和食物,相互结为兄弟,实行和亲政策,冒顿才稍为停止侵扰活动。后来,燕王卢绾造反,率领他的党徒数千人投降了匈奴,往来于上谷以东,给当地人造成苦难。
  
    高祖死去,孝惠帝、吕太后时期,汉王朝刚刚安定,所以匈奴显得骄傲。冒顿就写信给吕太后,胡说一番。吕太后想攻打他,诸位将军说:“凭着高帝的贤明和武功,尚且在平城被围困。”于是吕太后才放弃进攻的主张,又和匈奴和亲。
  
    到孝文帝刚刚继位时,又推行和亲之事。孝文帝三年的五月,匈奴右贤王进入河南地居住,侵扰掠夺在边塞小城的蛮夷,屠杀抢掠人民。于是孝文帝下令让丞相灌婴出动八万五千战车和骑兵,前往高奴,攻打右贤王。右贤王逃跑到塞外。汉文帝亲到太原,这时济北王刘兴居造反,文帝就回到京城,解散了丞相派去打匈奴的军队。
  
    第二年,匈奴单于送给汉朝一封信说:“上天所立的匈奴大单于恭敬地问侯皇帝平安,前些时候,皇帝说过和亲的事,和来信说的意思相合,双方都高兴。汉朝边境的官吏侵扰和侮辱右贤王,右贤王没有请示单于,却听信了后义卢侯难氏等人的计谋,同汉朝官吏相抗拒,断绝了匈奴与汉朝皇帝缔结的条约,离间了汉与匈奴的兄弟般的亲密关系。皇帝责备匈奴的书信第二次送来,我们派出使者送信报告情况,结果使者被汉朝扣留未归,而汉朝的使者也不到匈奴来,汉朝因为这个原因不同我们和解,我们邻国也不能归附。如今因为小官吏破坏了和约的缘故,我惩罚右贤王,派他到西边去寻找月氏打击他们。依靠上天的福佑,官吏和士卒皆很精良,战马强壮有力,因此已平灭了月氏,把反抗不服的全部杀死,并降服了一般百姓。平定了楼兰、乌孙、呼揭和他们旁边的二十六个国家,都变成匈奴的臣民。那些善于弯弓射箭的人们,合并成一家。北方已经安定,我们愿意停战,修养兵士,喂养马匹,消除从前令人不快的事情,恢复旧有的条约,以使边疆百姓得到安宁,顺应匈奴与汉人从古以来的好关系,使少年人能够成长起来,老年人能够平安地生活,世世代代和平安乐。我们尚不知皇帝的心意,所以派郎中系雩浅呈送书信请示皇上,并献上骆驼一匹,战马二匹,驾车之马八匹。皇帝如果不希望匈奴靠近汉朝的边塞,那么我就诏告官吏百姓居住到远离汉朝边塞的地方。使者到达后,请即刻让他回来。”在六月中旬,匈奴使者来到薪望这地方。书信送到后,汉朝就商议攻打和和亲两种政策那种更有利。公卿们都说:“单于刚打败月氏,正处在胜利的有利时机,不能攻打他,况且得到匈奴的土地,都是低洼盐碱地,不能居住。还是和亲特别有利。”汉朝答应了匈奴的请求。
  
  
    孝文皇帝前元六年(前174),汉朝送给匈奴的信中说:“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平安,郎中系雩浅送给我的信中说:‘右贤王没请示单于,听信了后义卢侯难氏等的计谋,断绝了匈奴和汉朝国君的和约,离间了兄弟般的亲密关系,汉朝因此不肯与我们和解,邻国也不能为附。如今因为小官吏破坏了和约,所以罚右贤王让他到西边去攻打月氏,完全平定了他们。愿意停战,修养士卒,喂养马匹,消除从前令人不快的事情,恢复旧有的和约,以使边民得到安宁,使少年人能够成长起来,老年人能够安定地生活,世世代代和平安乐。’我很赞赏这一想法,这是古代圣明君主的心意啊。汉朝和匈奴缔结和约,结为兄弟,拿来送给匈奴的东西非常丰厚。违背和约、离间兄弟般的亲密关系的却常常是匈奴。但是右贤王的事已经出现在大赦之前,单于不要深责此事。单于的行动如果能同来信中所表示的相符合,明确告知各位官吏,让他们不要违背和约,要守信用,我将谨慎地按照单于信中的请求对待此事。使者说单于亲自率军讨伐别的国家而有功劳,却甚为战争而苦恼。现在有皇帝穿戴的绣袷绮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件,比余一个,黄金装饰的衣带一件,黄金带钩一件,绣花绸十匹,锦缎三十匹,赤绨和绿缯各四十匹,派中大夫意、谒者令肩赠送单于。”
  
    这以后不久,冒顿死去,他儿子稽粥当了君王,叫做老上单于.老上稽粥单于刚刚继位,孝文皇帝又派遣皇族女公主去做单于的阏氏,让宦官燕国人中行说去当公主的辅佐者。中行说不愿去,汉朝强迫他。他说:“一定让我去,我将成为汉朝的祸患。”中行说到达后,就投降了单于,单于特别宠信他。
  
   最初,匈奴喜欢汉朝的缯絮和食物,中行说说:“匈奴的人口总数,抵不上汉朝的一个郡,然而所以强大的原因,就在于衣食与汉人不同,不必依赖汉朝。如今单于若改变原有风俗而喜欢汉朝的衣物食品,汉朝给的东西不超过其总数的十分之二,那么匈奴就会完全归属于汉朝了。希望把从汉朝得到的缯絮做成衣裤,穿上它在杂草棘丛中骑马奔驰,让衣裤破裂损坏,以此显示汉朝的缯絮不如匈奴的旃衣皮袄坚固完美。把从汉朝得来的食物都丢掉,以此显示它们不如匈奴的乳汁和乳汁品方便味美。”于是中行说教单于身边的人们分条记事的方法,以便核算记录他们的人口和牲畜的数目。
  
   汉朝送给单于的书信,写在一尺一寸的木札上,开头文词是“皇帝恭敬地问候匈奴大单于平安”,及写上所送的东西和要说的话。中行说就让单于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写信送给汉朝皇帝,并且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长加宽加大,把开头语说得很傲慢:“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单于恭敬地问候汉朝皇帝平安。”再写上所送东西和要说的话语。
  
    汉朝使者中有人说:“匈奴风俗轻视老年人。”中行说诘难汉朝使者说:“你们汉朝风俗,凡有当兵被派去戍守疆土将要出发的,他们的老年父母难道有不省下来暖和的衣物和肥美食品,把它们送给出行者吃穿的吗?”汉朝使者说:“是这样。”中行说说:“匈奴人都明确战争是重要的事,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不能打仗,所以把那些肥美的食品给壮健的人吃喝,大概这是为了保卫自己,这样,父亲儿子才能长久地相互保护,怎么可以说匈奴人轻视老年人呢?”汉朝使者说:“匈奴人父子竟然同在一个毡房睡觉。父亲死后,儿子竟以后母做妻子。兄弟死后,活着的兄弟把死者的妻子都娶做自己的妻子。没有帽子和衣带等服饰,缺少朝廷礼节。”中行说说:“匈奴的风俗,人人吃牲畜的肉,喝它们的乳汁,用它们的皮做衣服穿;牲畜吃草喝水,随着时序的推移而转换地点。所以他们在急迫之时,就人人练习骑马射箭的本领,在时势宽松的时候,人们都欢乐无事,他们受到的约束很少,容易做到。君臣关系简单,一个国家的政治事务,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父子和兄弟死了,活着的娶他们的妻子做自己的妻子,这是惧怕种族的消失。所以匈奴虽然伦常混乱,但却一定要立本族的子孙。如今中国人虽然佯装正派,不娶他的父兄的妻子做老婆,可是亲属关系却越来越疏远,而且相互残杀,甚至竟改朝易姓,都是由于这类缘故造成的。况且礼义的弊端,使君王臣民之间产生怨恨,而且极力修造宫室房屋,必然使民力耗尽。努力耕田种桑而求得衣食满足,修筑城郭以保卫自己,所以百姓在急迫时不去练习攻战本领,在宽松时却又被劳作搞得很疲惫。唉!生活在土石房屋里的汉人啊,姑且不要多说话,喋喋不休,切切私语,戴上帽子,难道还有什么了不起吗?”
  
    自此之后,汉朝使者有想辩论的,中行说就说:“汉朝使者不要多说话,只想着汉朝输送给匈奴的缯絮米蘖,一定要使其数量足,质量好就行了,何必要说话呢!而且供给匈奴的东西一定要齐全美好,如果不齐全,粗劣,那么等到庄稼成熟时,匈奴就要骑着马奔驰践踏你们成熟待收的庄稼。”中行说日夜教导单于等待有利的进攻时机和地点。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攻入朝、萧关,杀死了北地都尉孙卬,劫掠很多百姓和牲畜,就到达彭阳,并派突击队攻入回中宫,把它烧毁。匈奴侦察骑兵到达雍地的甘泉宫。于是汉文帝用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做将军,派出千辆兵车,十万骑兵,驻守在长安旁边防御匈奴的侵扰。同时又任命昌侯卢卿做上郡将军,宁侯魏遬做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做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做大将军,成侯董赤做前将军,派出大量兵车和骑兵去攻打匈奴。匈奴单于呆在汉朝边塞以内一个多月就离开了,汉朝兵马追出塞外就返回塞内,没能斩杀敌军。匈奴一天比一天骄傲,每年都闯入边境内,杀害和掠夺许多百姓和牲畜,云中郡和辽东郡受害最严重,连同代郡共有万余人被杀掠。汉朝忧虑此事,就派使者给匈奴送去一封信,单于也派遣当户来汉送信,以表答谢之意,双方再次商量和亲之事。
  
    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派使者给匈奴送信说:“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平安。你派当户且居雕渠难和郎中韩辽送给我两匹马,已经到达,我恭敬地接受。汉朝先帝规定:长城以北,是拉弓射箭者的国家,属于单于统辖。长城以内,是戴冠束带者的家室,我也要控制它。要让万民百姓种地、织布、射猎而获得衣食,使父子不相分离,君主和臣民相互安心,都没有暴虐和叛逆之事。如今我听说邪恶之民贪图掠取的利益,违背道义,断绝和约,忘却千万百姓的生命,离间两国君主的友谊,但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了。你的信中说:‘两国已经和亲,两国君王都高兴,停战、休养士卒,喂养马匹,世代昌盛和乐,安定和乐的局面重新开始。我特别赞赏这个想法。圣明的人天天都能有新的进步,改正不足,重新作起,使老年人得到安养,年幼的人能够成长,各自保持生命,度过一生。我和单于都遵循这个道理,顺应天意,安抚百姓,世世代代相传,永远延续下去,天下之人莫不获得利益。汉朝同匈奴是势力相当的邻国;匈奴地处北方,天气寒冷,肃杀之气到来较早,所以我命令官吏每年都送给单于一定数量的秫蘖、金帛、丝絮和其它物品。如今天下特别安宁,万民喜乐,我和单于是他们的父母。我回想从前的事情,都是些微末小事,是谋臣失策所致,都不足以离间兄弟间的友情。我听说天不会只覆盖一方,大地也不会只承载一处,我和单于都要抛弃从前的小误会,都遵循正大的道理行事,消除从前的不快,考虑两国的长远利益,使两国人民如同一家的儿女。善良的千千万万的百姓,以及水中的鱼鳖,天上的飞鸟,地上爬行、喘息、蠕动的各种兽类和虫类,没有不追寻安全有利的生活环境而躲避危险的。所以前来归顺的都不阻止,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往事一概不究,我解除逃往匈奴的汉人的罪责,单于也不要再提起逃往汉朝的章尼等人的事情。我听说古代帝王们订立条约,条款分明,从不背弃。希望单于留心盟约,天下定会特别安宁。和亲以后,汉朝不会首先负约。请单于明察此事。”
  
    单于已经签署和亲盟约,于是汉文帝就下令御史说:“匈奴大单于送给我的信中说,和亲已确定,逃亡的人不足以增加民众和扩大土地,今后匈奴人不再闯入边塞,汉朝人也不要走出边塞,违犯现今条约的就处死,这就可以长久保持亲近友好关系,今后不再产生祸患,对双方都有利,我已答应了他的要求。希望向全国发布告示,让百姓都知道此事。”
  
   汉文帝后元四年(前160),老上稽粥单于死去,他的儿子军臣继位当了单于。军臣单于继位后,孝文帝再次与匈奴和亲。而中行说仍然侍奉军臣单于。
  
    军臣单于继位四年时,匈奴又断绝了和亲关系,大举进攻上郡、云中郡,派出三万骑兵,杀死许多汉人,抢掠大量财物而离去。于是汉朝派出张武等三位将军,驻军北地、代国驻句注,赵国驻飞口,沿着边塞之地,也各派兵坚守,防备匈奴入侵。又安置周亚夫等三位将军率兵驻守长安西边的细柳,渭河北岸的棘门和霸上,以防御匈奴。匈奴骑兵侵入代地句注边界,报警的烽火便通向甘泉和长安。几个月后,汉朝兵马来到边境,匈奴远远地离开边塞,汉朝的军队也就作罢。此后一年多,孝文帝去世,孝景帝继位,赵王刘遂就暗中派人与匈奴联络。吴、楚等七国叛乱时,匈奴想同赵国联合,入侵边塞。后来,汉王朝围困并攻破赵国,匈奴也停止了入侵的举动。从此以后,孝景帝又和匈奴和亲,互通关市,送给匈奴礼物,派遣公主嫁给单于,按以前的盟约行事。直到孝景帝去元光元年(前134年)  这一年是汉武帝对内政外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之年,史称“元光决策”。汉武帝又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开创了察举征辟的人才选拔制度.而董仲舒在这次贤良对策中脱颖而出。
  
    董仲舒,西汉广川(今河北枣强县广川镇)人,约生于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约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其生卒年月一说约前194年至前114年。西汉著名儒家学者,哲学家、经学家、《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少治《春秋》,其师承不明。精心钻研,“三年不窥园”。弟子众多,下帷讲诵,弟子相传,甚至有不能见其面者。以“公羊学”闻名,汉景帝时立为博士。汉武即位后,试图改变统治思想,措施就是“尊崇儒术”,但一开始却遭到其祖母、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的阻挠,主张更张政治的主要人物王臧、赵绾被下狱处死,权臣田鼢和窦婴被罢免。建元六年(前135),窦太后死,黄老之学的最后一个顽固堡垒消失了。 儒学开始真正复兴和走俏,而为儒学的走红作好理论准备和舆论准备的,则是次年董仲舒的贤良对策。如果以窦太后薨作为汉代学术崇尚的转折点,那么董仲舒的对策无疑就是儒运宏昌的开端。
  
     董仲舒在史称《天人三策》中建议:
    (1)建立明堂礼教制度,约束贵族行为,
    (2)立学校,从民间选贤良,为平民知识分子开辟通仕之途,
    (3)提出天人感应学说,用以约束警策皇帝,
    (4)限民命田,防止土地兼并。
    (5)统一政治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以《春秋》“公羊学”为骨干,广泛汲取了先秦诸子宣扬的“天命”和“天志”、“刑名法术”、“无为”等思想,以及先秦阴阳家、秦汉方士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学说,并利用当时天文、历数、物候等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构造出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目的论体系。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论证封建的“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等的永恒合理性。他的“阴阳灾变”理论,为后来兴盛的谶纬神学提供了依据。在人性论上,董仲舒主张“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有善、恶、中三等之分。在道德论上,认为应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突出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轻视功利。在社会政治学说上,强调“大一统”,系统提出并论证了“三纲五常”理论,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三纲”理论,对后世有极其巨大且有害的影响。
  
    董仲舒喜谈灾异,这也造就了汉朝的一种时尚,以至于后来发展为谶纬迷信之滥觞。虽然他本人曾因推演灾异而被交从吏议,分当处死,后被赦免。从此终身不敢再谈灾异。但自他之后,灾异论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对皇权的绝对性带来了一定的打击。有多次的朝代更迭更是利用了这一传统。直至西元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还被许多中国人私下视为天命已变的征兆。
  
    当代科学哲学中有一个”测不准原理”,它认为:探索历史的起源与因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蝴蝶的翅膀”的微微一次颤动,宇宙历史都可能因而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在另一个遥远的地方或许就有一场火山爆发。这与董仲舒”天人感应”相互影响的灾变论似乎有些暗合之意。肉食者的倒行逆施,与京师附近的大地震真的有或者没有丝毫关联吗?
  
  
    董仲舒的思想学说除了有很大负面影响之外,还有一些正面的作用值得指出。如他的“天人感应”理论,固然有宣扬“君权”的一面,但还有限制君主滥用权力的一面。他说:“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又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是试图以“天”来限制君权,与孔子讲“忠君”,但又并非君主专制的无条件拥护者,是一脉相承的。董仲舒还借“奉天法古”、革除秦朝弊正为理由,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条件下值得肯定的主张,如:限制地主战有土地数量,堵塞土地兼并之路;取消盐铁官营;解放奴婢,肃夺主人滥杀奴婢的权力;“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为官食俸禄的人不得置产业;反对不顾国内重大矛盾而不断对匈奴大举讨伐的做法。如上种种,应该承认都或多或少是减轻人民负担、有益于老百姓生存的建议。
  
  
    《天人三策》被采纳后产生的有三个影响;一是改变了汉家思想崇尚,由以前的崇尚黄老无为之治,改而崇尚儒学的礼乐文章,开启了汉代文治灿烂的先河。高惠之时,多武功之臣,粗重少文;文景之世,崇尚黄老,质朴无华;至武帝喜文采,亲儒学,经术之士多进,公孙弘位至三公,于是公卿多文雅彬彬之士,逐渐改变了官吏的素质,同时也为中国文官制度的形成走出了重要的一步。二是砥砺了汉代士子好学尚文的一代风尚,自董仲舒建议“兴大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才”,国家以儒学选士,士子以儒行励操,形成尊儒好学的风气。三是建议岁贡贤能,形成定制,并以此考绩官吏,从而为汉家多渠道选拔人才开通了航道。
  
  
    可是董仲舒文幸而人不幸,汉武帝虽采纳了董仲舒的许多条建议,但却并未重用其人。对策之后,《汉书》只平淡地记上一笔:“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汉朝自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一直是被打击、被削弱的对象;又实行“左官法”,歧视在侯国为官的人。诸侯国相,虽是中央署置,但也不及朝官备受亲近。其实,董仲舒不被重用,也许正因为他是“真儒”“纯儒”的缘故。《史记》说:“董仲舒为人廉直”。是真儒,其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明道”“行义”;是纯儒,其事君的准则就是“廉直”“勿欺”。既为行义,其于财利就会有所不为,对于君主的要求也很高董仲舒曾说:“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志如死灰,形如委衣,安精养神,寂寞无为”。要皇帝们都达到董先生的要求,等于是叫他们挥刀自宫,恐怕各各都要逊位做太上皇去了。”, 这当然不会被汉武帝所欣赏的!既是廉直勿欺,就注定了他不会阿附取容,以博高位。因此,同样是治《春秋》,公孙弘能以“从谀”的手段位至三公,而董仲舒却因“廉直”的美德倍遭冷落。个中三昧,确实是十分值得深玩的。
  
世,匈奴虽然时有小的骚扰边境的活动,却没有大的侵掠行动。

元光二年(前133年) 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武帝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武帝听到这个建议很兴奋觉得雪耻辱的机会来了于是召集大臣商议进攻匈奴的大计  御史大夫韩安国的还是老一套:“中国自战国以来,对匈奴即采取防守战略。战国和秦代长城即是明证。秦始皇多次出巡云中。北地,示强威,服海内,派公子扶苏为监军,大将蒙恬、蒙毅率军防守,只使匈奴暂为收敛而已。我朝自高祖定基,历来取和亲政策,先后八嫁公主,数送粮财,以求养精蓄锐。高祖、吕后何等英武,也无可奈何。高祖七年(前200年)亲率32万大军前去远征匈奴,结果大败而回。目后时期,冒顿单于曾写信大肆侮辱,吕后也只能强压怒火,好言笼络。匈奴之难于征服者,在于其骑兵30万,十分凶悍。且东起辽东,西至西域,幅员辽阔,来去自由。而且分漠南、漠北两部,我军即使打败其漠南部落,但难于深入漠北蛮技之地,我军一退,其漠北部即跟踪而至,因此,空耗国力,难分胜报。唯有继续和亲,方为上策。”
  
    大行王恢不同意韩安国的和亲主张。他主张:“匈奴侵侮我中原大地数有百年,以掠劫为能事,不知礼仪,每次和亲只能维持数年和平,且美女财帛源源相送,反视认为大汉朝软弱可欺,更加肆无忌惮地兴兵犯境。只有彻底消灭匈奴之兵,才能使他们懂得天朝威严,心生畏惧,不敢来犯。过去和亲,乃为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我朝休养生息已数十年,当变被动为主动,变防守为进攻,以求彻底解除我朝北部威胁,救生民于水火之中,请陛下圣裁,早下决心。”
  
    这场激烈的争辩的结果是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而结束.武帝早就意识到一味的向匈奴妥协总不是办法游牧的匈奴是中原民族农耕文化和汉王朝的严重威胁。不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汉民族国家很难获得生存和发展。以前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非不欲剿而灭亡之,实因国家初定,民须休养生息,乃迫不得已。今养精蓄锐已近百年,仓禀充实,是改变政策,展开反击的时候了。
  
    于是汉庭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以全部得到。”单于很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
  
    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战车、骑兵、材官三十多万,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大行王恢担任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担任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王恢、李息、李广另外从代郡主攻匈奴的军用物资。当时单于进入汉长城武州塞。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出了边塞,说:“我们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称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说单于已经退兵回去。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撤退回来了。王恢等人的部队三万人,听说单于没有跟汉军交战,估计攻打匈奴的军用物资,一定会与单于的精兵交战,汉兵的形势一定失败,于是权衡利害而决定撤兵,所以汉军都无功而返。
  
    武帝恼怒王恢不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擅自领兵退却。王恢说:“当初约定匈奴一进入马邑城,汉军就与单于交战,而后我的部队攻取匈奴的军用物资,这样才有利可图。现在单于听到了消息,没有到达马邑城就回去了,我那三万人的部队抵不过他,只会招致耻辱。我本来就知道回来就会被杀头,但是这样可以保全陛下的军士三万人。”武帝于是把王恢交给廷尉治罪。廷尉判他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应当杀头。王恢暗中送给了田蚡一千金。田蚡不敢向武帝求情,而对王太后说道:“王恢首先倡议马邑诱敌之计,今天没有成功而杀了王恢,这是替匈奴报仇。”武帝朝见王太后时,王太后就把丞相的话告诉了皇上。武帝说:“最先倡议马邑之计的人是王恢,所以调动天下士兵几十万人,听从他的话出击匈奴。再说这次即使抓不到单于,如果王恢的部队攻击匈奴的军用物资,也还很可能有些收获,以此来安慰将士们的心。现在不杀王恢就无法向天下人谢罪。”当时王恢听到了这话就自杀了。
  
    虽然此次预优袭击虽因事机不密而未获成功,但却揭开汉匈战争的序幕。从此,长达近百年的汉匈战争拉开了序幕并直接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武帝听取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恐怕不符合历史事实。起码,他的尊方士之术就甚于尊儒术。这也难怪,汉武以前尊崇黄思想黄老思想除了强调清静无为以外还有追求神秘虚幻的一面武帝自幼生长于深宫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具体的表现武帝希冀鬼神赐福、追求长生不老和异人仙境,便成了他最热衷的事。
    
     由于武帝对鬼神方术的耽迷给方士行骗创造了条件这些方士或以魔术手法眩人眼目,或以动听言辞故弄玄虚;而武帝对方士却是深信不疑,或尊之礼之,或封之赏之,并且言听计从;而结局却是方术无一灵验。武帝屡屡受骗,直至晚年才翻然悔悟,说了一段很有感慨的话:“昔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哪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元光二年(前133年)武帝初次来到雍县,在祭祀五位天帝的五畤举行郊祀仪式。以后经常是每隔三年郊祀一次。这时候武帝求得一位神君,供奉在上林苑中的蹄氏观。神君本来是长陵的一个女子,因为儿子夭折,悲哀而死,显灵于她的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在家里供奉她,百姓很多人都去祭祀。战国时的赵国公子平原君曾经前往祭祀,她的后代子孙因此而地位尊贵,声名显赫。到武帝即位后,就用隆重的礼仪安置在宫里供奉,能听见神君的说话声,但见不到她本人。
  
     当时李少君也以祭灶致福、避谷不食、长生不老的方术进见武帝,受到武帝的敬重。李少君是由已故的深泽侯引荐来主管方术之事的。这时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和出身经历等,经常自称七十岁了,能驱使鬼物,使人长生不老。他靠方术遍游了诸侯各国。他没有妻子儿女。人们听说他能驱使鬼物,还能使人长生不老,就不断地赠送财物给他,因此他常常有多余的金钱、丝织品、衣服和食物。人们都因为他不经常产业却很富有,又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所以对他越发相信,争着去为他效力。李少君天生喜好方术,善于用巧言说中事情。他曾经到武安侯处宴饮,在座的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他就谈起从前跟老人的祖父一起游玩射猎的地方,这位老人小时候曾经跟着祖父,还能记得那些地方,这时满座宾客都惊讶不已。有一次,少君拜见武帝,武帝有一件古铜器,拿出来问少君。少君说:“这件铜器,齐桓公十年时陈列在柏寝台。”过后查验铜器上的铭文,果真是齐桓公时的器物。整个宫中都大为吃惊,以为少君就是神,已经有几百岁了。
  
     李少君对武帝说道:“祭祀灶神就能招来鬼神,招来鬼神后朱砂就可以炼成黄金,黄金炼成了用它打造饮食器具,使用后就能延年益寿。寿命长了就可以见到东海里的蓬莱岛仙人,见到仙人后再举行封禅典礼就可以长生不死了,黄帝就是这样的。我曾经在海上游历,见到过安期生,他给我枣吃,那枣儿象瓜一样大。安期生是仙人,来往于蓬莱岛的山中;跟他投合的,他就出来相见,不投合的就躲起来不见。”于是天子开始亲自祭祀灶神,并派遣方术之士到东海访求安期生之类的仙人,同时干起用丹砂等各种药剂提炼黄金的事来了。
  
    过了许久,李少君病死了。武帝以为他是成仙而去并不是死了,就命令黄锤县的佐吏宽舒学习他的方术。访求蓬莱仙人安期生,没有人能找到,而燕、齐沿海一带许多荒唐迂腐的方士却有许多人仿效李少君,纷纷前来谈论神仙之类的事情了。
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大溜向东南直奔巨野泽,夺泗水故道转注淮水入海。有16个郡遭受水灾 灾情十分严重.武帝派汲黯、郑当时率领兵卒十万去堵塞决口,屡塞屡坏。当时,丞相田蚡自己的封邑鄃(今山东平原)在旧河道以北,未受水灾,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田蚡不但不为防洪工作建言献策反而劝武帝说:“长江、黄河发洪水而使堤坝决口是上天的意思,不应该用人力强塞,如果强塞的话未必合天意。”武帝很迷信天意天象一类的东东于是便把治理黄河的工程停滞了下来这一停就是20多年。
  
  
     丞相田蚡无心治河防洪却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失势的前丞相魏其侯窦婴争斗上.这也正应了主席那句:“与人斗其乐无穷。”这场斗争的实质是政治新贵田蚡与元老勋旧窦婴之间的斗争由于先前的争田产和灌夫醉酒辱骂田蚡的事情田蚡总想找机会整治他们. 元光四年(前131)的春天,田蚡向武帝说灌夫家住颍川,十分横行,百姓都受其苦。请求武帝查办。武帝认为他小题大做说:“这是丞相的职责,何必请示。”灌夫知道田蚡向武帝打他的小报告也控告揭发了田蚡的贪污受贿,和私自接受淮南王的金钱并说了些不该说的话的不光彩的事情。双方争执不下谁也整不到谁于是宾客们从中调解。双方才停止互相攻击,彼此达成和解。
  
    同年夏天,田蚡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娶已故的燕王刘嘉的女儿做夫人,王太后很高兴于是下了诏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魏其侯拜访灌夫,打算同他一起去。灌夫推辞说:“我多次因为酒醉失礼而得罪了丞相,丞相近来又和我有嫌隙还是不去为好。”魏其侯说:“事情已经和解了还是一同去吧。”硬拉他一道去。酒喝到差不多时,田蚡起身敬酒祝寿,在坐的宾客慑于田蚡的权势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过了一会儿,魏其侯起身为大家敬酒祝寿,只有那些魏其侯的老朋友离开了席位,其余半数的人照常坐在那里,只是稍微欠了欠上身。世态炎凉让灌夫看了不高兴。他起身依次敬酒,敬到田蚡时,田蚡自然不会买他的帐照常坐在那里,只稍欠了一下上身说:“不能喝满杯。”灌夫火了,便苦笑着说:“您是个贵人,这杯就托付给你了!”当时田蚡怎么也不肯答应。敬酒敬到临汝侯时不我待,临汝侯正在跟程不识附耳说悄悄话,又不离开席位。灌夫没有地方发泄怒气,便骂临汝侯说:“平时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长辈给你敬酒祝寿,你却学妇人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窃窃私语!”田蚡对灌夫说:“程将军和李将军都是东西两官的卫尉,现在当众侮辱程将军,仲孺难道不给你所尊敬的李将军留有余地吗?”灌夫说:“今天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还顾什么程将军、李将军!”座客们便起身上厕所,渐渐离去。魏其侯也离去,挥手示意让灌夫出去。田蚡认为灌夫有意拆他的台于是发火道:“这是我放纵灌夫的过错。”便命令骑士扣留灌夫。灌夫想出去又出不去。田蚡的门客籍福起身圆场替灌夫道了歉,并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灌夫越发火了,就是不肯道歉。田蚡便指挥骑士们捆绑灌夫放在客房中,叫来长史说:“今天请宗室宾客来参加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的。”于是田蚡弹劾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罪,把他囚禁在特别监狱里。这次田蚡不但新帐老帐一起算不但追查灌夫以前的事情,而且还派遣差吏分头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亲属,把他们都判决为杀头示众的罪名。魏其侯对此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出钱让宾客向田蚡求情,田蚡当然不会答应释放灌夫。灌夫被拘禁,便无法揭发田蚡那些不光彩的事情。
  
     事情紧急魏其侯打算挺身而出营救灌夫。他的夫人劝他说:“灌将军得罪了丞相,和太后家的人作对,怎么能营救得了呢?”魏其侯说:“侯爵是我凭战功挣来的,现在我即使把它丢掉,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再说我总不能让灌仲孺自己去死,而我独自活着。”于是就瞒着家人,私自上书向武帝求情。武帝看到魏其侯的上书马上把他召进宫去,魏其侯就把灌夫因为喝醉了而失言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并且认为这样的小事情不足以判处死刑。武帝也认为他说得对,赏赐魏其侯一同进餐,说道:“双方都是亲戚,其是非可到东宫去公开辩论这件事”。
  
    到了东宫由武帝主持,双方陈词。魏其侯在廷议上极力夸赞灌夫的长处,说他酗酒获罪,而丞相却拿别的罪来诬陷灌夫。田蚡听了则竭力诋毁灌夫骄横放纵,犯了大逆不道的罪。魏其侯思忖争辩不过田蚡,便攻击揭露田蚡与淮南王交往受金谋变之阴事。田蚡反击说:“天下幸而太平无事,我才得以做圣上的心腹,爱好音乐、狗马和田宅。我所喜欢的不过是歌伎艺人、巧匠这一些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那样,招集天下的豪杰壮士,不分白天黑夜地商量讨论,腹诽心谤深怀对朝廷的不满,不是抬头观天象,就是低头在地上画,窥测于东、西两宫之间,希望天下发生变故,好让他们立功成事。我倒不明白魏其侯他们到底要做些什么?”于是武帝向在朝的大臣问道:“他们两人的话谁的对呢?”御史大夫韩安国是个骑墙派两面讨好说:“魏其侯说灌夫的父亲为国而死,灌夫手持戈戟冲入到强大的吴军中,身受创伤几十处,名声在全军数第一,这是天下的勇士,如果不是有特别大的罪恶,只是因为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争,是不值得援引其他的罪状来判处死刑的。魏其侯的话是对的。丞相又说灌夫同大奸巨猾结交,欺压平民百姓,积累家产数万万,横行颍川,凌辱侵犯皇族,这是所谓‘树枝比树干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后果不是折断,就是分裂。丞相的话也不错。希望英明的主上自己裁决这件事吧。”主爵都尉汲黯认为魏其侯对。内史郑当时也认为魏其侯对,但后来又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去回答武帝。其余的人都不敢回答。武帝看到这种尴尬的局面便怒斥内史郑当时道:“你平日多次说到魏其侯、武安侯的长处和短处,今天当廷辩论,畏首畏尾地像驾在车辕下的马驹,我恨不得一并杀掉你们这些人。”于是起身罢朝,进入宫内侍俸王太后进餐。王太后也已经派人在朝廷上探听消息,他们把廷辩的情况详细地报告了太后。好容易媳妇熬成婆的王太后受了婆婆窦太后几十年的压制有气没地方撒越想越生气,不吃饭了,对武帝说:“现在我还活着,别人竟敢都作践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以后,都会像宰割鱼肉那样宰割他了。再说皇帝怎么能像石头人一样自己不做主张呢!现在幸亏皇帝还在,这班大臣就随声附合,假设皇帝死了以后,这些人还有可以信赖吗?”武帝没办法只好说:“都是皇室的外家,事关重大所以在朝廷上辩论他们的事。不然的话,只要一个狱吏就可以解决了。”这时郎中令石建向武帝分别陈述了魏其侯、武安侯两个人的事情。
  
    田蚡廷议退朝,出了停车门,招呼韩御史大夫韩安国同乘一辆车。在车上田蚡生气地说:“我和你共同对付一个老秃翁,你为什么还模棱两可,犹豫不定?”圆滑世故的韩安国过了好一会儿才对田蚡说:“您怎么这样不自爱自重?他魏其侯毁谤您,您应当摘下官帽,解下印绶,归还给圣上,说:‘我以陛下的心腹,侥幸得此相位,本来是不称职的,魏其侯的话都是对的’。像这样,圣上必定会称赞您有谦让的美德,不会罢免您。魏其侯一定内心惭愧,闭门咬舌自杀。现在别人诋毁您,您也诋毁人家,这样彼此互骂,好像商人、女人吵嘴一般,多么不识大体啊!”田蚡听后认为有理向韩安国致歉说:“争辩时太性急了,没有想到应该这样做”。
  
    于是武帝派御史按照文簿记载的灌夫的罪行进行追查,发现与魏其侯所说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君的罪行。魏其侯被弹劾,拘禁在名叫都司空的特别监狱里。汉景帝时,魏其侯曾接收过他临死时的诏书,诏书上写道:“假如遇到对你有什么不方便的事情,你可以随机应变,把你的意见呈报给皇帝。”等到自己被拘禁,灌夫定罪要灭族,情况一天比一天紧急,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向皇帝说明这件事。魏其侯便让侄子上书向武帝报告接受遗诏的事,希望再次得到武帝的召见。奏书呈送武帝,可是查对尚书保管的档案,却没有景帝临终的这份遗诏。这道诏书只封藏在魏其侯家中,是由魏其侯的家臣盖印加封的。于是大行便弹劾魏其侯伪造先帝的诏书,应该判处斩首示众的罪。元光五年(前130)十月间,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部被处决了。魏其侯过了许久才听到这个消息,听到后愤慨万分,患了中风病,饭也不吃了,打算绝食而死。有人听说武帝没有杀魏其侯的意思,魏其侯又开始吃饭了,开始医治疾病,讨论决定不处死刑了,制造了许多诽谤魏其侯的话让武帝听到,因此就在当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这是田蚡故意挑选的日子,因为春天是赦免犯人的时候,田蚡怕武帝赦免窦婴,所以在这一天将魏其侯在渭城大街上斩首示众。
   窦婴死的冤田蚡也不得好死元光四年的春天(汉初以十月为岁首,所以一年中先冬天,后春天。)魏其侯被判弃市斩首后田蚡就病倒,嘴里老是叫喊,讲的都是些服罪谢过的胡话。于是wu让能通神见鬼的巫师来诊视他的病,巫师说看见魏其侯和灌夫两个人的鬼魂共同缠着田蚡,要杀死他。终于田蚡在过度惊吓中暴死了。田蚡死后由儿子田恬继承了武安侯爵位。不过田恬没能守住自己老爸挣来的爵位了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进入宫中,犯了“不敬”之罪,封爵被废除。
  
    其实所谓不敬之罪只是一个借口关键是同年淮南王刘安谋反的事被发觉了,武帝让追查此事。后来查明淮南王前次来朝,当是田蚡担任太尉,亲自跑到到霸上来迎接淮南王献媚说:“圣上没有太子,大王最贤明,又是高祖的孙子,一旦圣上去世,除了大王继承帝位,还能有谁呢!”淮南王听了十分欢喜,送给田蚡许多金银财物。自从魏其侯的事件发生后武帝就渐渐的就不再信任田蚡了,只是碍着王太后的缘故罢了。等听到淮南王向田蚡送金银财物时,武帝就气愤的说:“假使田蚡老儿还活着的话,朕一定要灭他全族了。”虽然田蚡已死他的儿子还在找个碴整治他还是很容易的。
  
  
    由于田蚡暴亡丞相的职位就出现了空缺 于是武帝就任命资历很老的御使大夫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韩安国这下干劲十足心想争取把那个代字去掉侍奉武帝更加殷勤可惜殷勤过了头一次韩安国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这一跛真不是时候正赶上武帝商量决定任命丞相的时候,打算任用韩安国,派人去看望他的伤情,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韩安国脚跛得很厉害,一时半会好不了.于是武帝改用平棘侯薛泽担任丞相。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韩安国因病免职几个月,等他的跛脚养好了,武帝任命韩安国担任中尉。一年多后,调任卫尉。韩安国好象命中与丞相无缘等到下次武帝有意向想任命他为丞相的时候已经是韩安国临终前了。
  
    这一年汉武帝向大西南开疆阔土早在建元六年(前135),大行王恢攻打东越,王恢凭借兵威派番阳令唐蒙把汉朝出兵的意旨委婉地告诉了南越。南越拿蜀郡出产的杞酱款待唐蒙,唐蒙询问徙何处得来,南越说:“取道西北牂柯江而来,牂柯江宽度有几里,流过番禺城下。”唐蒙回到长安,询问蜀郡商人,商人说:“只有蜀郡出产枸酱,当地人多半拿着它偷偷到夜郎去卖。夜郎紧靠牂柯江,江面宽数百步,完全可以行船。南越想用财物使夜郎归属自己,可是他的势力直达西边的同师,但也没能把夜郎象臣下那样加以役使。”唐蒙就上书武帝说:“南越王乘坐黄屋之车,车上插着左纛之旗,他的土地东西一万多里,名义上是外臣,实际上是一州之主。如今从长沙和豫章郡前去,水路多半被阻绝,难以前行。我私下听说夜郎所拥有的精兵能有十多万,乘船沿牂柯江而下,乘其没注意而加以攻击,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如果真能用汉朝的强大,巴蜀的富饶,打通前往夜郎的道路,在那里设置官吏,是很容易的。”汉武帝同意唐蒙的主张,任命他为郎中将,于元光五年夏率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会见了夜郎侯多同。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夜郎旁边小城镇的人们都贪图汉朝的丝绸布帛,心想汉朝到夜郎的道路险阻,终究不能占有自己,就暂且接受了唐蒙的盟约。唐蒙回到京城向武帝报告,武帝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这时候蜀郡人司马相如也向武帝建议西夷的邛、筰可以设郡,于是武帝就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将参照南夷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从此汉朝开始经营大西南。
  在武帝开拓西南的时候武帝的后宫也不太平自从卫子夫入宫再次得到武帝的宠幸很快就有了身孕这件事被嫉妒心极强的陈皇后知道后,气的几乎要发疯这也不能怪卫子夫媚君有道谁让陈皇后天生不育呢,其实陈皇后非常希望自己也得子嗣。光求医问药的钱就花了九千万之多,可就是始终没有成效。 陈皇后气闷非常,眼见卫子夫越来越得宠,而自己越来越失宠于是病急乱投医召一个名叫楚服的女巫入宫,要她设法祈禳,以挽回武帝的心意。楚服设坛斋醮做法,折腾了好长时间就是不见应验。武帝听说这件事后,怒不可遏,当下叫御史张汤彻底查究,张汤可是有名的酷吏。
  
     张汤,西汉京兆杜陵县(在今西安市东南)人。少有吏才,精通刑律。幼年时,父为长安县丞,因事外出,命汤守家,回家后,发现肉被鼠盗食,大怒,责打汤。汤乃挖掘鼠洞,捕得盗肉的鼠和吃剩的肉。他把鼠放在堂下,像审问囚犯那样加以审讯。审讯程序从传讯到定案非常完备,然后取鼠与肉结案定罪,按刑律将鼠处以磔刑。他的父亲把判决书取来观看,文辞非常周详而准确,同老狱吏一样,感到非常惊异,以其有狱吏之才,命他学习刑律。其父死后,张汤为长安县吏,做了很久。
  
    田胜(武帝母王太后的弟弟)为九卿时,因罪关押长安狱中,“汤倾身事之”,对他关怀备至。田胜出狱后,被始立的武帝封为周阴侯,同张汤结为至交,引其拜见当时的权贵人物。宁成出任内史时,用汤为内史掾,以其能干,向丞相府推荐,得以调任茂陵尉,掌管为武帝预建陵墓事宜。武安侯田蚡为丞相时,征辟张汤为丞相史(丞相府幕僚),不久,又向武帝推荐他,任为侍御史,办理案件。
  
     张汤审案的特点则是根据武帝的喜怒而决定张汤不但判斩楚服一个人。而且使用类似明成祖瓜蔓抄的审理手段揪出与本案相关的三百个同党,将这些党羽统判一概处死。而陈皇后则被武帝废黜了册书被收,玺绶被夺,废徙于长门宫。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后巫蛊狱。
  
  
    陈皇后刚被废的时候陈皇后的母亲大长公主自武帝即位后已经升格成窦太主了,对武帝不顾自己当初拥力有功忘恩负义废了自己女儿而愤愤不平窦太主自然无法向武帝发火只能责备向武帝进献卫子夫的平阳公主说:“皇帝没有我就不能即位,过后竟抛弃了我的女儿,怎么这样忘恩负义呢!”平阳公主回敬说道:“那还不是因为陈皇后没有儿子的缘故才废的啊。”窦太主听后无语。
  
    陈后巫蛊狱也使窦太主恐惧害怕起来,多此向武帝致歉谢罪。武帝安抚他说:“皇后行为不当,不得不废。太主因当放宽心,不要听信谣言而无端担心害怕。皇后虽然被废,不过供奉还是和以前一样,长门宫和原来皇后的寝宫也没什么两样。”
  
  
    陈后自从入居长门宫中,终日抑郁寡欢,遂辗转想出一法,命一个心腹内监,携了黄金千斤,向大文士司马相如求得代做一篇赋,请他写自己深居长门的闺怨。司马相如得悉原因,挥毫落墨,落笔千言。这赋叫作《长门赋》,诉说一深宫永巷女子愁闷悲思,写得委宛凄楚:“……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旁……”陈皇后欲借文人笔墨,感悟武帝,她命宫人日日传诵,希望为武帝所听到而回心转意。但“长门赋”虽是千古佳文,却终唤不回武帝的昔日旧情。
 因为审理陈后巫蛊狱的结果让武帝很满意认为张汤能干,所以迁升他为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同编定了《越宫律》(宫廷守卫)《朝律》(朝贺礼仪)和“见知故纵”(官、民对犯罪行为必须举报,否则就是故纵)等法律。张汤制定的条文十分严刻,特别是对现职官吏尤严。
  
     不久,武帝以张汤明法令,擢其为掌管全国刑狱的廷尉,赵禹迁为掌山海池泽税的少府,皆居九卿之位。两人交谊虽深,而志趣不同。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当官以来,家中没有食客。三公九卿前来拜访,赵禹却始终不回访答谢,务求断绝与知心朋友和宾客的来往,独自一心一意地处理自己的公务。他看到法令条文就取来,也不去复查,以求追究从属官员的隐秘的罪过。张汤为人多诈,善施智谋控制别人。他开始当小官时,就喜欢以权自谋私利,曾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流勾结。待到了九卿之官时,便结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内心虽然同他们不合,但表面却装出仰慕他们的样子。当时武帝方提倡儒术,重用文学之士。张汤判决大案,就想附会儒家观点,乃从博士弟子中选拔学习《尚书》、《春秋》的人为廷尉史(廷尉属官),使其按照古义来解决疑难狱案。在上奏前,张汤先向武帝说明原由。凡是武帝同意的,就接受并记录下来,作为判案的法规,以廷尉的名义加以公布,作为断狱的依据,用以宣扬武帝的聪明善断。如果所奏不合武帝旨意,张汤即主动承担责任,认错谢罪,顺着武帝的心意,而不推过于贤能的属吏。这样,即使所议有错,甚至有罪,也能得到武帝的谅解而免于罪。如果所奏事得到武帝的嘉奖,他就奏禀武帝说:所奏事非我所能知,这是属官某人的意见。他想推荐官吏,常常表扬人家的好处,而把别人的过失掩蔽起来。
  
    在判断刑事案件中,如果此人是武帝想要治罪的,就将此案交给断狱严刻的属官去办;反之,如果案中此人是皇上想要释放或从轻发落的,就将此案交给断狱轻平的属官去办。为了更好地揣摩武帝的意志,他还专门将武帝原来对疑难案件的批示定为律、令、程、式,以此作为将来办案的最高法律。他所想要治罪的,即使是有权势的豪强,必定“舞文巧诋”,引用严刻的法令条文,多方罗致其罪;例如他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案件,都从严追究党羽,受株连者很多。与淮南王案件有牵连的严助、伍被,武帝以严助是素来亲信的臣僚,伍被曾劝说淮南王尊重朝廷,“欲释之”。张汤争辩说,伍被本来为造反出谋划策,严助本是亲幸之臣,乃私交诸侯,如不杀他,以后就不好管理臣下了。”武帝从其议。而他所想要开释的,即使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虽然具文上奏,按律应当治罪,他却常在皇上面前为之开脱,往往得到从轻发落或无罪开释。
  
     张汤除了刑法严苛以外还创造发明了一项新的罪名“腹诽” “腹诽”正式作为罪名而出现,是在大农颜异受诛之时。汉武帝与张汤合谋制造了白鹿皮币,向颜异征求意见,颜异提出了不同看法,武帝不悦。张汤本来就与颜异有矛盾,及有人举告颜异发表异议,武帝让张汤审理颜异一案。于是,《史记 平准书》所有了所如下的记载:颜异曾经与客人闲谈,客人说到某法令初颁下时有些弊病,颜异没有说话,客人以为他与己见不同,反唇讥刺几句。张汤知道此事后上奏武帝说,颜异身为九卿,见法令有不妥处,不向朝廷进言,只在心中诽谤非难,其罪当死。于是颜异被杀其实张汤的这项发明的灵感还要归功于前上级田蚡的启发 早于颜异被杀十余年的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蚡相争一案,田蚡强加给政敌魏其侯窦婴的罪名是“腹诽而心谤”(《汉书·窦婴传》)。这成为导致窦婴最终被杀的原因之一。
  
     以“诽谤”之法制裁人,至少还需要受害者发表批评言论的“不法行为”被确认;而“腹诽”之法,则完全可以出自统治者的主观臆断,不需要任何客观证据,执法的随意性空前增加,为枉法杀人开启了方便之门。无法确切定义的“微反唇”之类的面部表情,都可以作为“腹诽”定罪的依据,专制君主自然可以把臣民的生死置于绝对控制之下。从“诽谤”到“腹诽”的立法转变,形象地展示了武帝时代君主独裁制度的强化过程。
  
  
    张汤虽然执法严酷,内心嫉妒,处事不纯正公平,但张汤当大官后,注意修身之道;结交宾客,供给饮食;对于故人子弟做官吏的以及贫穷的亲族都加以照顾厚待。拜访公卿大臣,他不避寒暑,非常殷勤。个人声誉还是不错的。丞相公孙弘多次称赞他的美德。由于武帝推行外儒内法的治术,需要依靠张汤等人为之推波助澜;张汤也能迎合武帝旨意,虽用法严刻,亦附会儒术,礼遇文学之士,于是,张汤更加受到尊宠和信任,。元狩二年(前121年),武帝任命张汤为御史大夫。十余年间,由小吏升迁到三公。除了执法方面,他还参与了武帝的币制改革,以及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活动,用法律来加强对富商的打击,所以,当时有了“天下事皆决汤”即天下大事都由张汤来决断的说法,可见其权势之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丞相。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八月,武帝出于政治改革的需要再次下诏书,征召贤良的,这是即武帝即位建元元年(前140年)以来的第二次征集贤良下属的菑川国这次又推荐的是公孙弘。
  
    公孙弘是齐地菑川国薛县(今山东滕县南)人,表字叫季。早年当过狱吏后因罪免职曾放猪于海上,是个猪倌出身。到了40岁的年纪才发愤读书师从胡毋生学《公羊传》,与大儒董仲舒同治一经,算是同窗。建元元年武帝诏举贤良,他应征对策被录为博士。其年纪已经60。因出使匈奴不称圣意,武帝以为无能,遂告病回家。
  
    对于这次武帝征集贤良自己再次被国人推选公孙弘一开始并没有信心于是向国人推辞拒绝说:“我已经西去京城接过受皇帝的任命,因为无能才罢官归来。希望大家能换个人选不要再选我去了。”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只好勉为其难到了太常署那里。太常让所征召一百多个儒士分别对策,在这次对策中,公孙弘强调应当以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为“治之本,道之用”。同时,他又把法家标榜的法、术、功利揉和到儒家标榜的仁、义、礼、智之中,认为“致利除害”是仁的重要属性,朝廷之上必须是“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又说:“法之所罚,义之所去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这就把法术同礼义熔为一体,强调礼义与刑赏的交替为用。此外,他还把儒家的智解释为法家所谓君主用以控御臣下的术,又把二者熔于一炉。这种揉和儒法、以仁义为表、法术为里的治术,也就是杂王霸之道。所以这篇对策,完全符合武帝的旨意。而主持征辟的太常在评议对策等级名次时把公孙弘的对策评为最后 后来太常把对策的评议上奏武帝,武帝把他的等级颠倒过来,“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这时,汉朝的巴郡、蜀郡、广汉郡、汉中郡正在开通西南夷的道路,戍边的士卒、运送物资和军粮的人很多。可是道路修了几年,也没修通,士卒疲惫饥饿和遭受潮湿而死的很多,西南夷又屡次造反,调遣军队去镇压,耗费不少钱财和人力,却毫无成果。武帝对此很是忧虑,便命公孙弘前去视察。公孙弘视察归来,向武帝报告,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不过武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虽然他这次提的建议没有被武帝所接收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公孙弘还是越来受武汉帝的宠信 公孙弘从狱吏出身,通晓法令,后来又攻读儒书,精通儒术,所以能够以儒术饰法术,即外儒术而内法术,由此得到了武帝的赏识。公孙弘深谙人情世故,善于揣摩武帝的旨意,“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在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武帝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因此武帝认为他的品行忠厚,又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以文饰,所以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公孙弘升任左内史后,更加小心谨慎向武帝奏明事情,有时不被采纳,也不在朝廷加以辩白,恐怕当面辩论会引起武帝的反感。他知主爵都尉汲黯以好直谏深受武帝的器重,所以在朝廷奏事时,往往先问清汲黯所奏何事,了解他的意图,等到汲黯发言后,然后推衍其说,加以发挥,武帝听后非常高兴,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武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还用一种诡诈的方法来取得信任。有时同公卿大臣事先约好在上奏时采取一致的意见;但到了武帝面前,则察颜观色,看风使舵,不惜违背约定,而顺从武帝的意旨。汲黯曾在朝廷上当面指责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却全都违背了,这种人实在是太不忠诚了。”武帝听后问公孙弘,公孙弘替自己辩解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 武帝深以为然,认为弘忠于自己,后来凡是有人揭发他的短处,武帝不仅不听,反而更加信任他。元朔三年(前126年),武帝免去御史大夫张欧官职,以公孙弘代之。公孙弘当左内史不过三年,又超升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公孙弘也不是一开始就变的这么圆滑世故的 从前辕团曾警告他“勿曲学以阿事”他刚开始也是以此为行为处世的原则的但因为后来的为官的两起两落再加上艰苦生活的磨砺使他对人生有了自己独到的认知为他以后为官奠定了思想和行为基础而复出以后又因为直谏接二连三的碰钉子公孙弘开始认真琢磨为人和为官之道并对自己的言行做了一些调整。
  
  
  
    公孙弘虽为三公,但生活非常节俭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睡觉也只盖布被子。在和一些密友聚谈时说帝王就是和普通人不一样他可能最大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用人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这样就会对国家不利做为人臣的毛病在于只追求奢侈不节俭。这样他们就看不见百姓的疾苦处理问题就会迷失方向也对国家不利。对于公孙弘的廉洁 汲黯很不以为然对武帝进言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却盖布被,这是欺诈行为。”武帝感到很好奇问公孙弘,公孙弘承认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我有三公的高贵地位却盖布被,确实是巧行欺诈,妄图钓取美名。况且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齐桓公依靠管仲称霸,也是对在上位的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为齐景公的相,吃饭时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治理得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当了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是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的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在薛泽罢相后终于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 
元光五年(前130),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省西北部) 杀略无数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从上谷出兵;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由云中出兵;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由代郡出兵;卫尉李广当骁骑将军,由雁门出兵;每军各有一万骑兵共伐匈奴。卫青领兵到达茏城(在今内蒙古是匈奴祭拜祖先的地方),斩杀敌人数百人。骑将军公孙敖损失七千名骑兵,卫尉李广被敌人俘获,靠装死趁匈奴不备夺马逃脱而回。公孙贺也没有功劳。打了败仗的公孙敖和被俘逃脱的李广后被廷尉判为死刑,交了赎金,免了死刑,贬为平民。汉军四路人马,三路都失败了,只有卫青打了个胜仗,于是武帝封卫青为关内侯自此后卫青在抗击匈奴的战役中屡立战功成为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 由于武帝内兴功利﹐又连年对周边少数族进行战争﹐汉朝的国家的财政发生很大困难﹐于是武帝下令初算商车,即政府对车船所有者征收的财产税以税赋补国用。征收的对象为商人和除官吏、三老、北边骑士以外的其他车船所有者。具体税率不详。但这项增加财政收入的举措还是成效显著的“一岁之中,甘泉仓满。民不益赋而天子用饶。”汉朝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初算商车实施至元狩四年(前119年)被算缗和告缗新的税收制度所取代。
  
     同年担负大司农职务的郑上奏武帝说:“往常从关东漕运的粮食是沿渭水逆流而上,这样一来等运到长安估计要用六个月,况且水路全程九百多里,途中还有许多难行的地方。若从长安开一条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直到黄河才三百多里,是一条直道,容易行船,估计可使漕船三个月运到;而且沿渠农田一万多顷得到灌溉。这样既能减少漕省运粮的兵卒,节省开支,又能使关中农田更加肥沃,多打粮食。”武帝认为说得对,便命来自齐地的水利工匠徐伯表测地势,确定河道走向,于这年春天动员数万兵卒开凿漕渠,这项工程历时三年完工,通水后,用来漕运,果然十分便利。而且渠下的老百姓也从利民用渠水灌溉良田中获得了好处。
  
  
     元光六年(前129年)冬,匈奴屡次闯进边境抢掠,渔阳受害尤其严重。汉朝派卫尉韩安国材官将军驻军渔阳防御匈奴。第二年即元朔元年(前128年)秋天,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杀了辽西太守,等到侵入雁门,杀死和掳去几千人,车骑将军卫青出兵追击,从雁门郡出塞。驻守在渔阳的韩安国抓到了匈奴俘虏,俘虏供说匈奴已经远去。韩安国立即上书武帝说现在正是农耕时节,请求暂时停止屯军。停止屯军一个多月后,匈奴再大举入侵上谷、渔阳。这时韩安国的军营中仅有七百多人,出营与匈奴交战,自然无法取得胜利,只好退回军营中。被匈奴所围困在这危机时刻,恰巧燕王的救兵赶到,匈奴才离去。这次匈奴共俘虏掠夺了一千多人和不计其数牲畜财物。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恼火,派使者责备韩安国。韩安国被调往东边驻守右北平。因为当时匈奴的俘虏供说要侵入东方。于是汉朝派将军卫青率三万骑兵走出雁门,李息率兵逼出代郡,攻打匈奴,杀死和俘虏匈奴数千人。第二年,卫青又走出云中郡西边及西部的陇西一带,在黄河河套南岸地带攻打匈奴属下的楼烦和白羊王,杀死和俘虏数千人,得到牛羊百余万头。于是汉朝就夺取了黄河河套南岸地区,在那里修筑朔方城,又修缮从前秦朝蒙恬所修建的关塞,凭借黄河做为抵御匈奴坚固的防线。与此同时汉朝也放弃了上谷郡的一些僻远的县如造阳一带给匈奴。这年是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
汉初的官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的侍从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空缺既可由郎官中选择到武帝时期,那批军功贵族已经没落。郎官多出自”任子”和”赀选” 凡是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都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这种近亲繁殖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压制优秀人才的崛起。武帝即位后除了沿用上述制度外还做了许多制度上的创新,最主要的是把察举制度给定型化。武帝为了把察举制度有力地贯彻下去,元朔元年(前128年),他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让郡守这级的地方官在自己辖区内,每年必要推举几名孝子和廉吏,这些人被作为人才,吸纳到宫内做侍卫郎,几年后获分发机会,再到地方做官。有的地方官忙于政务而疏于举孝廉武帝为此大怒,他说,身为在官位上的官员,你如果不举荐贤人,不举荐孝廉,就是失职,就应该被罢免,不举孝的,应该按照“大不敬”的罪名来论处;不举廉的,按照武帝的诏书中的规定,就应该按照“不胜任”来论处。大不敬和不胜任,至少要给予免官的处分,也就是他用这种以免官相威胁的方式要求他的地方大员们一定要力行推荐人才,给中央朝廷提供人才,履行他们应有的职责。这是制度建设的这个层面。从此之后察举制就成为汉代取官的一个主流途径,保证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批优秀人才,通过合法的稳定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官场,提高了汉代官场的官吏的素质。并且察举制对后来中国的影响意义也是非常重大。
  
  
    元朔元年(前128年)对新兴的卫氏外亲戚来说是一个幸运年在卫青因在元光六年(前129年)因军功赐爵关内侯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卫子夫为武帝生下了皇子刘据即日后巫蛊狱中含冤自杀的戾太子武帝大喜于同年三月立卫夫人为皇后,大赦天下。
  
    说到卫子夫被册立为皇后就不能不说说谏言有功的主父偃(主父是复姓 偃是名) 主父偃也是武帝时代有着重要影响极富争议的人。
  
    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今山东淄博)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就西入函谷关,去拜见时任大中大夫的卫青。卫青认为他是个人材屡次向武帝推荐他,估计是卫青口才欠佳没有打动武帝武帝始终不肯召见主父偃。这时候主父偃滞留长安已经很久带的钱财已经花光,由于平时人际关系不佳在京的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没人肯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潦倒之季 主父偃鼓起勇气 向武帝上书言事。上书所言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条令方面的事,一件是关于征伐匈奴的事。其中关于是征伐匈奴的事这样说的: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厌恶深切的谏言而是广泛观察,忠诚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惩罚而直言劝谏,因此处理国家大事的好政策才不能遗失,而使功名流传万世。如今我不敢隐瞒忠心,逃避死亡,而要向您陈述我的愚昧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过,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马法》上说:“国家虽然大,若是喜欢战争,就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若是忘掉战争,就必然危险。”天下已经平定,天子演奏《大凯》的乐章,春秋两季分别举行打猎活动,诸侯们借以春练军队,秋整武器,用以表示不忘战争。况且发怒是背逆的德行,武器是凶恶的东西,斗争是最差的节操。古代人君一发怒则必然杀人,尸倒血流,所以圣明的天子对待发怒的事非常慎重。那致力于打仗取胜、用尽武力的人,没有不最终后悔的。从前秦始皇凭借战胜对手的兵威,蚕食天下,吞并各个交战的国家,统一天下,其功业可与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相同。但他一心取胜,不肯休止,竟想攻打匈奴。李斯劝谏说:“不可以攻匈奴。那匈奴没有城郭居住,也无堆积的财物可守,到处迁徙,如同鸟儿飞翔,难以得到他们加以控制。如果派轻便军队深入匈奴,那么军粮必定断绝;如果携带许多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就是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得,遇到匈奴百姓,也不能役使他们加以守护。战胜他们就必然要杀死他们,这并非是为民父母的君王所应做的事。使国家疲惫,而以打匈奴为心情愉快之事,这不是好政策。”秦始皇不采纳李斯的建议,而是派蒙恬率兵去攻打匈奴,开阔了千里土地,以黄河为国界。这些土地本是盐碱地,不生五谷。这以后,秦朝调发全国的成年男人去守卫北河地区。让军队在风沙日晒中呆了十多年,死的人不可胜数,始终没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人马不足,武器装备不充裕吗?不是的,这是形势不允许呀!秦朝又让天下百姓飞速转运粮草,从黄县、腄县和琅邪郡靠海的县城起运,转运到北河,一般说来运三十钟粮食才能得到一石。男人努力种田,也不能满足粮饷的需求,女子纺布绩麻也不能满足军队帷幕的需求。百姓疲惫不堪,孤儿寡母和老弱之人得到供养,路上的死人一个挨一个,大概由于这些原因,天下百姓开始背叛秦王朝。
  
    待到高祖平定天下,攻取了边境的土地,听说匈奴聚积在代郡的山谷之外,就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谏说:“不可进攻匈奴。那匈奴的习性,像群兽聚积和众鸟飞散一样,追赶他们就像捕捉影子一样。如今凭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里认为是危险的。”汉高帝没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向北进军到代郡的山谷,果然遭到平城被围困的危险。汉高帝大概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这以后,天下人民才忘记了战争的事。所以《孙子兵法》上说:“发兵十万,每天耗费千金。”那秦朝经常聚积民众和屯兵几十万,虽然有歼灭敌军,杀死敌将、俘虏匈奴单于的军功,这也恰恰足以结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偿全国耗费的资财。这种上使国库空虚,下使百姓疲惫,扬威国外而心中欢乐的事,并非是完美的事情。那匈奴难以控制住,并非一代之事。他们走到哪里偷到那里,侵夺驱驰,为此为职业,天性本来如此。所以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来都不按法律道德的要求来督导他们,只将他们视为禽兽加以畜养,而不把他们看作是人类。上不借鉴虞夏商周的经验,下却遵循近世的错误作法,这正是我最大的忧虑,百姓最感痛苦的事情。况且战争持续一久,就会发生变乱;做事很苦,就会使思想发生变化。这样就使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产生背离秦王朝的心情,使将军和官吏们相互猜疑而与外国人勾结,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实现他们的个人野心。那秦朝的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大权被这两个人所分的结果,这就是政治的得和失的效验。所以《周书》上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君王发布什么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君王用什么样的人。”希望陛下仔细考察这个问题,对此稍加注意,深思熟虑。
  
    这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也都向武帝上书,谈论当代重大事情,每人讲了一件事。徐氏在上书中说:
  
    我听说国家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什么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这样。陈涉并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也没有一尺一寸的封地,自己也不是王公大人和有名望的贵族的后代,没有家乡人对他的称赞,没有孔丘、墨翟、曾参的贤能,没有陶朱、猗顿的富有。但是,他从贫穷的民间起兵,挥舞着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闻风响应,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人民贫困而国君不知体恤关照,下民怨恨而在上位者并不知道,世俗已经败坏而国家政治不好,这三项是陈涉用为凭藉的客观条件,这就叫做土崩。所以说国家的忧患在于土崩。什么叫瓦解呢?吴、楚、齐、赵的军事叛乱就是这样。吴、楚等七国之王阴谋叛乱,他们都自称万乘君王,有披甲的战士几十万,他们的威严足以使其封国之民畏服,他们的财物足以鼓励其封国的百姓,但是他们却不能向西夺取很小的土地,而他们自己却在中原被擒,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他们权势比平民百姓轻,不是他们的军事力量比陈涉小,是因为正当这时,先皇帝的思想还未衰弱,而安于乡土、喜欢时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诸侯们没有得到境外的援助,这就叫做瓦解。所以说国家的忧患不在于瓦解。由此可见,天下若有土崩的形势,纵然是处于穷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们中有人首先发难,就可能使国家遭到危害,陈涉就是如此,何况或许还有三晋之类的国君存在呢!国家纵然是没有大治,若真能没有土崩的形势,虽然有强国和强大的军队起来造反,自身也不能不很快被擒,吴、楚、齐、赵等国就是这样,何况群臣百姓起来造反呢!这两种情况,是国家安危的明显的根本之处,希望贤明的君主多多留意,深刻地考察。
  
    最近关东地区五谷歉收,年景还未恢复,百姓多半都很穷困,再加上边境一带的战争,按形势的发展和一般常理来看,老百姓将有不安心本地的心情。不安心本地就容易流动,容易流动就是土崩的形势。所以,贤明的君主能独自看到各种变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关键,只在朝廷上治理政事,就可以把没有形成的祸患加以消除。这样做的要领,就是想法使国家不出现土崩的形势而已。所以纵然有强国和强大的军队处在那里,陛下仍然可以追赶走兽,射击飞鸟,扩展游宴的场所,无节制地放纵地观赏玩乐,尽情地享受驱马打猎的欢乐,一切安然自如。各种乐器的演奏声不绝于耳,帷帐中与美女的情爱和演员侏儒的笑声面前出现,然而国家却没有积久的忧患。名望何必定要象商汤、周武王那样,世俗也何必定要象周成王、周康王时代那么淳美!虽然是这样,我私下认为陛下是天生的圣人,具有宽厚仁爱的资质,而且确实把治国当做自己的根本职责,能做到这些,那么就等同于商汤和周武王的名望就不难得到了,而周成王、周康王时的世俗就可重新出现。这两种情况确立了,然后就可以处于尊贵安全的实际境地,在当代传扬美名,扩大声誉,使天下之人亲近你,使四方边远之民服从你,你的余恩和遗德将盛传几代人,面朝南方,背靠屏风,卷起衣袖,与王公大人们作揖行礼,这是陛下所做的事情。我听说想实行王道,治理国家,就是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可以使国家安宁。只要安宁,陛下想得到什么,难道还有得不到的吗?你想做什么,难道还有做不成的吗?你想征讨谁,还有不降服的吗?
  严安上书说:
  
    我听说周朝治理天下,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时期有三百多年,成王和康王时期是最隆盛的,搁置刑罚四十多年不用。待到周朝政治衰微时也有三百多年,所以五霸才能轮番兴起。五霸这些人经常辅佐天子,兴利除害,诛伐暴虐,禁止奸邪,在天下扶持正道,以此使天子得到尊贵。五霸都去世后,贤圣之人没有继起者,使天子处于孤立软弱的地位,号令不能颁行。诸侯恣意行事,强大的欺凌弱小的,人多的损害人少的,田常篡夺了齐国的政权,六卿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共同形成了战国纷争的局面,这是百姓苦难的开始。于是强大的国家致力于战争,弱小的国家备战防守,出现合纵和连横的策略,使者的车子疾驰奔波,战士的铠甲帽盔生满虮虱,百姓的苦难无处申诉。
  
    待到秦王嬴政时代,他蚕食天下,并吞战国,号称皇帝。统一国内的政治,毁坏诸侯国的都城,销毁诸侯的兵器,熔铸成钟虡,以显示不再用兵动武。善良的平民百姓才能免于战争的灾害,碰上圣明的天子,人人都认为得到了新生命。假如秦朝宽缓其刑罚,少征赋税,减轻徭役,尊重仁义,轻视权势利益,崇尚忠厚,鄙视智巧,改变风俗,使国内百姓得到教化,那么世世代代都会安宁。但是秦朝不推行这种政治,却因循从前的风俗,使得那些专做智巧权利之事的人得以进用,而那些忠厚诚信的人却被斥退;法律严酷,政治严峻,诌媚阿谀的人很多,天天听到他们的赞美声,于是心意满足,想入非非。一心想要扬威于海外,就派遣蒙恬率兵去攻打北方的匈奴,扩张土地,推进国境,戍守住黄河以北的地方,让百姓急运粮草,跟随其后。又派遣尉官屠睢率领水兵去攻打南方的百越,派监御史禄凿通运河,运送粮食,深入越地,越人逃跑。经过很长时间的相持,粮食乏绝,越人攻击秦兵,秦兵大败。秦就派赵佗率兵戍守越地。正在这时,秦朝在北方同匈奴结怨,在南方同越人结仇,在无用的地方驻扎军队,只能进而不能退。经过十多年,成年男子穿上铠甲上战场,成年女子转运粮食,痛苦而无法活下去,有的吊死在路旁的树上,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等到秦始皇死去,天下人民多半反叛秦朝。陈胜、吴广攻占陈县,武臣、张耳攻占赵地,项粱攻占吴县,田儋攻占齐地,景驹攻取郢,周市攻取魏地,韩广攻取燕地,穷山深谷,豪杰之士一同起兵,记也记不完。但是,他们都不是公侯的后代,也并非大官的下属,没有一尺一寸的小小权势,从闾巷兴起,手持戟矛,顺应时势,都行动起来,没有预先谋画却同时起兵,没有约定却同时相会合,不断扩大土地,最后成为霸王,这是当时的教化使他们成为这个样子。秦国是高贵的天子,是拥有天下的富豪,,但却亡国亡家,这是穷兵黩武的结果。所以周朝的败亡在于国势软弱,秦朝的败亡在于国势强大,这是不会因时而变的原因。
  
     如今想招降南夷,使夜郎前来朝拜,降服羌、僰,攻夺州,建立城邑,深入匈奴,烧毁它们的龙城,议论此事的人都加以赞美。这是做臣者的利益,并非是天下的长远大计。如今中国没有狗叫的惊扰,却受着远方备战的牵累,使国家破败,这不是养育百姓的办法。去实现无穷无尽的欲望,使心意畅快,而同匈奴结怨,这并不是安定边疆的办法。结下怨恨而不能消除,战争停止而又重新产生,使近者蒙受愁苦,远者感到惊骇,这不是持久的办法。如今全国锻造铠甲,磨利刀剑,矫正箭杆,积累弓弦,转运粮食,看不到停止的时候,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忧虑的事情。那战争持续时间长,变故就会产生,事情繁杂,疑虑就会产生。现在外郡的土地有几千里,列城数十个,地理山川的形势可以控制百姓,胁迫附近的诸侯,这不是公室皇家的利益。看看历史上齐国和晋国所以被灭亡的原因,就是公室方面的势力衰微,六卿的势力太大了。再看看秦国所以灭亡的原因,就是刑法严酷,欲望大得无穷无尽。如今郡守的权力,不只象六卿那样大;土地几千里,不只是闾巷那点凭借;铠甲武器和各种军械,不只是戟矛那点用处。这样的客观条件,如果碰上天下重大变乱,那么其后果就不可讳言了。
  
    主父偃徐乐和严安的奏书呈送武帝,武帝读过之后认为这几篇奏书切中时弊很合乎他的治国理念马上召见了主父偃和徐乐、严安这三个人,对他们说:“你们都在哪里啊?为何我们相见得这样晚?”于是,武帝就任命他们三人为郎中。主父偃屡次进见武帝,上疏陈说政事。所言称旨武帝便下令任命他为谒者、中郎、又升为中大夫。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职务。
  
    主父偃受武帝宠信升迁的快除了有真才实学之外极佳的口才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让人听了不能不服不过除了用口才建言献策之外 主父偃还喜欢抓别人的小辫子向武帝检举揭发借机打击政敌和邀功。所以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嘴,要堵住他的嘴就免不了向他行贿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于是主父偃也一天天骄纵起来有人劝说主父偃说:“你的所作所为也太横行了吧。”主父偃大概和伍子胥是属于一个类型的都是在遭受不公正待遇后变的愤世嫉俗行为偏执于是说:“我从束发游学以来已四十余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抛弃我,我穷困的时日已很久了。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我已到日暮途远之时,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他所说的话也和伍子胥的话一样得到了应验。
  
  
    在抗击匈奴的同时武帝也开始向朝鲜半岛开拓早在秦末汉初,就有数万的燕人、赵人、齐人为避免中原战乱和苛重的徭役而逃亡到朝鲜。其中燕人卫满,乘朝鲜国内乱,击败朝鲜王准而自立为朝鲜王,都王俭城(今朝鲜平壤)。卫氏朝鲜国与西汉保持友好关系,为汉之“藩属”。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有东夷秽貊族(秽貊在今朝鲜半岛)之君南闾28万众降汉,汉朝遂在此建苍海郡(即今韩国之“汉城”故地)但苍海郡有名无实,至元朔三年(前126年)罢之。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刘启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势力雄厚,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元朔二年(前127年) 中大夫主父偃向武帝建议说 :“古代诸 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如今的诸侯有的竟然拥有相连的几十个城市,土地上千里,天下形势宽缓时,则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会产生,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竟是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无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希望陛下命令诸侯可以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 , 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这就是封建时代影响深远的“推恩令”。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汉书·王子侯表》所记载的王子侯,大部分是在元朔年间受封的。由于实行推恩令河间王国先后分为兹、旁光等十一个侯国,淄川王国分为剧、怀昌等十六个侯国,赵王国分为尉文、封斯等十三个侯国。此外,城阳、广川、中山、济北以及代、鲁、长沙、齐等诸侯王国也都分为几个或十几个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蕃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后来,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至此,王、侯二等封爵制度虽然还存在,但所封王、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此后,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
  
  
    主父偃之所以提出推恩令除了是为汉家千秋万代的基业着想外也不排除由于自己早年游说各诸侯国得不到诸侯们的礼遇倍受歧视而出于报复心理而为之的可能 主父偃不但为武帝建言献策来打击诸侯还亲自出马整倒了燕王刘定国和齐厉王刘次景。自从高祖建汉册封自己的子孙和刘氏同族为王为侯一来经过几十年的繁衍这些诸侯们的子孙越来越不成器因为做诸侯和做皇帝的标准不一样做个有作为的皇帝的要求勤政为民而做诸侯则要求低的多了没有作为只知道吃喝玩乐就可以了中山靖王刘胜就曾说:“为王的人应当每日听音乐享受歌舞女色。”在这种混吃等死的思想熏陶下这些诸侯的后代们自然不会是省油的灯许多人都有作奸犯课的劣迹所以主父偃要揪这些诸侯们的辫子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刘定国的祖父刘泽,是刘氏的远房宗亲。刘泽早年因协助高祖刘邦攻打陈豨有军功而被封为营陵侯。刘邦死后吕后专政刘泽施用权谋暗示大臣建议封诸吕为王迎合了吕后野心而被晋升为琅琊王。吕后一死,刘泽马上掉转方向 立即要起兵诛吕,而一听说汉军屯兵荥阳,他又退兵自保,之后又赶到长安拥立代王做了天子即后来的汉文帝。文帝即位后改封刘泽做了燕王。刘泽做了大概一年多时间的燕王就病死了,死后谥号敬王。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刘嘉,死后谥号康王。康王死后王位传给刘嘉的儿子刘定国这个刘定国简直就是个衣冠禽兽,他不但与父亲康王的姬妾通奸,生下一子。又霸占弟弟的妻子为姬妾。而且还有悖人伦与自己的三个女儿通奸。刘定国打算杀死肥如县令郢人,郢人等就把定国的罪行上告,定国派谒者假借其他法令告发、逮捕并杀死郢人以灭口。到元朔二年(前127年),郢人的兄弟再次上书全部告发刘定国不可告人的丑事,主父偃将郢人的兄弟的上书告之武帝刘定国的禽兽之举因此暴露。武帝诏令公卿论处,公卿们共议后认为:“刘定国是禽兽之行,败坏人伦,违背天理,应当处死。”武帝准许。刘定国被迫自杀,封国废除,改设为郡收归朝廷。  
  
  
    齐厉王的曾祖父是齐悼惠王刘肥 刘肥是高祖的庶长子惠帝的哥哥。他的母亲曹氏是高祖从前的情妇。高祖六年(前201年),立刘肥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百姓凡是说齐语的都归属齐王。是刘姓诸王中,封地最大的一个的诸侯王。厉王的祖父是杨虚侯刘将闾因悼惠王的嫡孙齐文王刘则死后无嗣 杨虚侯刘将闾以悼惠王儿子的身份入继齐王齐国的许多郡县被划分悼惠王其他的儿子齐国的面积大大缩减 刘将闾死后谥号孝王王位传给太子刘寿刘寿死后谥号懿王王位传到了厉王刘次景。齐厉王母亲是纪太后。纪太后想让纪氏家族世世受宠肥水不留外人田便把她弟弟纪氏的女儿嫁给成厉王为后,厉王不喜欢纪氏的女儿。出于无奈 纪太后就让她的长女纪翁也就是厉王的姐姐主进入王宫,整顿后宫的秩序,不准宫女接近齐王,想让厉王专宠纪氏的女儿。没想到厉王也是个禽兽之人却趁机和他的姐姐翁主通奸。
  
  
    齐国有个宦官徐甲,入朝侍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王太后除了有平阳公主 南宫公主和林虑(lú,卢)公主三个女儿外还有个女儿修成君,修成君不是出于刘氏而是王太后前夫金王孙的骨血,由于修成君自幼生长字民间受了不少苦故王太后很怜爱她。修成君有个女儿名叫娥,王太后想把她嫁给诸侯,宦官徐甲就请求出使齐国,说定能让齐王上书求娥。王太后很高兴,就派徐甲前往齐国。当时齐国人主父偃知道徐甲出使齐国是为了娶王后的事,也趁机对徐甲说:“如果事情成功了,希望说一说我的女儿愿在齐王后宫服侍。”徐甲到齐国之后,先把此事暗中传出。小气的纪太后听到后大怒,说:“齐王已有王后,后宫嫔妃具全。况且徐甲原是齐国的贫民,穷困已极才去做宦官,入朝侍奉汉宫,没得到什么便宜,又想来扰乱我们齐王之家!至于主父偃算什么人?竟然也想让女儿进入后宫!”徐甲非常尴尬,回朝禀报王太后说:“齐王愿意娶娥为后,但是将修成君之女嫁给齐王有一种后患,恐怕齐王将来的下场会像燕王一样。”燕王就是由于和他的女儿姐妹们通奸,刚刚论罪处死,封国灭亡,所以徐甲故意用燕王的事触动太后。王太后听后只好作罢说:“以后不准再提嫁孙女到齐国的事了。”这件事情后来传到主父偃耳朵里从此主父偃也就与齐国有了仇怨。主父偃正这时候正受到天子的宠信,专断政事,于是趁机对武帝说:“齐国的临淄有十万户,贸易租税每天达千金,人口多而且富足,超过了长安,这种地方如果不是天子的亲兄弟或爱子不应在此为王。更何况如今齐王和皇室亲属的关系日益疏远了。” 主父偃接着又不慌不忙地说:“吕太后的时候齐国就想反叛,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孝王几乎参与叛乱。现在又听说齐王和他的姐姐有乱伦的事。”于是天子就任命主父偃为齐丞相,并且要查办这件事。主父偃来到齐国之后,就加紧审问齐王后宫的宦官中帮助齐王和他姐姐纪翁主通奸人,并且命令他们在供词和旁证中都牵涉到齐王。在政治高压笼罩下年少的齐王,害怕自己和燕王刘定国一样因乱伦大罪被官吏拘捕诛杀,就饮毒药自杀了。齐厉王死后无嗣 封国被废除而变成郡,收归朝廷。
说齐王与燕王的一些历史恩怨当年燕王刘泽一句话就让原本有望入继大统的齐哀王的希望破灭了。
  
     前面说了齐悼惠王刘肥,是刘姓诸侯中封地最大的一个他的封地位于春秋战国时的东方第一大国的齐国故地正如齐悼惠王的名字一样是块大肥肉。对于这块大肥肉自然有不少人垂涎然其中也包括高祖的正妻吕后和吕后的亲戚诸吕们刘肥有时也要出点血来讨好他们保全自己的生家性命。
  
  
     孝惠帝二年(前193年),齐王刘肥入京朝见惠帝。惠帝按例赐宴款待刘肥,在宴会上 惠帝因为刘肥是自己的兄长,就按家人的礼节,请他坐上座。吕太后见此大怒,就叫人倒了两杯毒酒放在刘肥面前,让刘肥起来向她献酒祝寿。没想到刘肥站了起来,惠帝也跟着站起来,端起酒杯要一起向吕太后祝酒。太后这时候害怕了,急忙站起来倒掉了惠帝手里的酒。刘肥觉得奇怪,就长了个心眼没敢喝这杯酒,并且装做喝醉离开了席座。事后打听,才知道那是毒酒,刘肥心里很害怕,认为这次恐怕不能从长安脱身了,非常焦虑。紧急时刻齐国的内史向刘肥献策说:“太后只有惠帝和鲁元长公主两个孩子。如今大王您拥有七十多座城,而长公主只享食几座城的贡赋。大王如果能把一个郡的封地献给太后,来作公主的汤沐邑,供公主收取赋税,太后一定高兴,您也就不必再担心自己的性命了。”于是刘肥就献上城阳郡,为了进一步讨好太后,刘肥还并违背常礼尊自己的异母妹鲁元公主为王太后也就是将自己的异母妹象亲妈一样供奉。果然吕太后转怒为喜,饶了刘肥一条小命这才使他得以辞朝归国。
  
     虽然刘肥侥幸捡回一条命,但时刻生活在吕后淫威里的提心调胆的日子毕竟不轻松终于在惠帝六年(前189年)刘肥在惊吓中病死。他的儿子刘襄即位,这就是齐哀王。惠帝七年(前188年),刘肥的异母弟吕后的亲生子惠帝因纵欲过度去世,吕太后行使皇权。吕太后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封自己哥哥的儿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并把齐国的济南郡划给吕台做封地。这还不算完吕后八年(前180年),吕后为奖赏鼓动大臣上奏策封诸吕为王有功的投机分子营陵侯刘泽把齐国的琅邪郡割给他封其为琅邪王。
  
     同年七月,吕太后去世。赵王吕禄任上将军,吕王吕产任相国,都住在长安城里,诸吕密谋聚集军队想杀掉那些忠于刘氏的大臣,发动叛乱。朱虚侯刘章由于妻子是吕禄的女儿,所以知道了诸吕的阴谋,于是派人偷出长安报告他的哥哥齐哀王刘襄,想让他发兵西征,朱虚侯、东牟侯做内应,以便诛杀吕氏族人,趁机立刘襄为皇帝。
  
    刘襄接到京城密报后,就和他的舅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商议谋划出兵。齐国丞相召平知道这个计划后不服从调兵的命令。刘襄大怒,准备派人诛杀丞相召平,召平于是造反,发动军队想要围攻齐王,刘襄使用计谋杀了丞相,诛杀召平后刘襄任命舅舅驷君做丞相,魏勃任将军,祝午任内史,接着发兵东进。同时刘襄派祝午到东边去诈骗琅邪王刘泽说:“吕氏族人叛乱,齐王发兵西进诛杀他们。齐王人为自己年纪轻没经验,不熟悉征战之事,愿把整个封国托付给大王。大王从高帝那时起就是将军,熟悉战事。齐王不敢离开军队,就派臣请大王到临淄去会见齐王商议大事,一起领兵西进平定关中之乱。”琅邪王刘泽相信了,以为天上掉陷饼,就兴冲冲的飞驰去见齐王刘襄。刘襄与魏勃等趁机扣留了刘泽。并派祝午把琅邪国的军队全部收编划归自己统率。
  
    琅邪王刘泽知道骗之后,把自己老奸俱滑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也哄骗刘襄说:“齐悼惠王是高皇帝的长子,推求本源来说,大王正是高皇帝的嫡长孙,继承皇位。如今大臣们还在犹不定,而我在刘氏中是最年长的,大臣来是等待我去决定大计的。如今大王把我扣留在这里,我也就不能有什么作为了,不如让我入关计议大事。”刘泽几句恭维话就让刘襄飘飘然起来不但把刘泽这只老狐狸放了而且还搭上十几辆车风风光光的送刘泽去长安。
  
    送走刘泽了以后,刘襄就起兵向西进攻吕国的济南。并且刘襄给诸侯王发出书信说:“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封子弟们为王,悼惠王封在齐国。悼惠王去世后,惠帝派留侯张良来立臣为齐王。惠帝去世,吕太后专政,她年纪已老,听任诸吕擅自废黜高帝所封诸王,又杀害了三位赵王,灭了梁、燕、赵三国,让吕氏族人去为王,还把齐国分为四国。忠臣们进谏,主上昏乱不听。如今吕太后去世,皇帝年少,还不能治理天下,当然要依仗大臣和诸侯。现在诸吕又擅自尊为高官,聚集军队耀武扬威,胁迫诸侯和忠臣,假传圣旨来号令天下,汉家朝廷因而十分危急。如今寡人率领军队入关就是要诛杀那些不应为王的人。”
  
     吕氏把持的朝廷听说齐王刘襄起兵西进,相国吕产马上派大将军灌婴带兵东进拦击齐兵。灌婴是汉室忠臣当率军到了荥阳,灌婴心中考虑道:“诸吕领兵聚集关中,想要危害刘氏而自立为皇帝。我现在如果打败了齐国回朝报捷,这就等于为吕氏增加本钱了。”于是就让军队停下来驻扎荥阳,派出使者通告齐王刘襄和诸侯,愿互相联合,等待吕氏一叛乱就共同诛杀他们。刘襄听说此事后大受鼓舞,马上向西进兵夺回原本就是自己的封地济南郡,然后驻守在齐国西界来等待履行盟约。
  
     同时吕禄、吕产要在关中叛乱,朱虚侯刘章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诛杀了他们。朱虚侯首先斩杀了吕产,于是太尉周勃等才能全部诛杀吕氏族人。然后派朱虚侯把诛杀诸吕的事情通知齐王刘襄,让他收兵。灌婴也从荥阳收兵回京。琅邪王刘泽也恰好从齐国来到长安。
  
     诸杀诸吕后朝廷的大臣们聚在一起秘密商量,说:“少帝以及吕(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都不是孝惠皇帝真正的儿子。吕太后用欺诈的手段,把别人的儿子抱来谎称是惠帝的儿子,杀掉他们的生母,养在后宫,让孝惠皇帝把他们认做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或者封为诸侯王,来加强吕氏的势力。如今已经把诸吕全部消灭了,却还留着吕氏所立的人,那么等到他们长大后掌了权,我们这班人就要被灭族了。不如现在挑选一位最贤明的诸侯王,立他为皇帝。”有人提议说:“齐悼惠王刘肥是高帝的长子,现在他的嫡子为齐王,从根儿上说,是高帝的嫡长孙,可以立为皇帝。”这时候琅邪王刘泽马上抛弃了先前对刘襄的承诺说:“吕氏就凭着他们是外戚而专权作恶,几乎毁了刘氏天下,害了功臣贤良。现在齐王外祖母家姓驷,驷钧是个恶人,如果立齐王为皇帝,那就又成了吕氏的天下。”大臣和诸侯在吕后时代吃了诸吕不少苦听到有可能又出一个类似吕氏的外戚只好把刘襄淘汰出局又有人提议考虑立淮南王刘长,又觉得他太年轻,外祖母家也很凶恶还是不适合。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认为:“代王刘恒是现今高帝儿子中最大的了,为人仁孝宽厚。太后薄夫人娘家谨慎善良。再说,拥立最大的儿子本来就名正言顺,而且代王又以仁爱孝顺闻名天下,立他为帝合适。”于是就一起暗中派使者去召代王刘恒进京。代王来到长安即皇帝位,这就是孝文帝。
  
    文帝做了皇帝后 徙封刘泽为燕王,重把琅邪郡还给刘襄,恢复齐国原有的领地。从此相互之间尔虞我乍齐王刘襄和燕王刘泽就算两清了。 
除了向武帝建议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外 主父偃又向武帝献计强化国内治安说:“茂陵(武帝为自己营建的陵墓)刚刚成为一个县,全国豪强富人,煽动百姓作乱的人,都可以迁徙到茂陵,内则充实京城,外则消除奸猾之人,这就叫做不用诛杀手段而祸害自除。”武帝又听从了他的主张下诏将各郡国豪杰及资财三百万以上的富豪们徙于茂陵。
  
     在迁徙名单中有个轵(zhǐ)县人郭解,虽然人不高但名望很高人称关东大侠,早年是个亡命之徒还当过职业杀手,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后来突然思想发生转化变成个行侠仗义之士吸引了不少人跟随他这样一来就是成为轵县地方治安的隐患 轵县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椽,出于维护治安的需求他提名迁徙郭解到茂陵郭解知道自己被列入迁徙名单后花重金打通关节找到了卫青那里请卫青向武帝求情卫青答应请求向武帝替郭解求情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武帝也是个聪明人一看一个老百姓能让卫青替他拖关系走后门肯定不简单于是半开玩笑半认真的答复说:“一个老百姓竟能使让卫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并不穷嘛。”驳回了卫青的说请郭解还是被迁徙到茂陵去了。临行前郭解的那些追随者们凑了一千万钱的动迁安置费送给他可见其在轵县当地的势力之大。本来被遣送了完了就没事了可是偏偏又生出一事郭解被遣送后他的那些徒子徒孙们自然不甘心他们多方打听谁是幕后主使终于打听到是杨县椽所为。出于报复郭解哥哥的儿子便杀了杨县椽后来又杀了杨季主。从此杨家于郭家结了仇。
  
     于是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到京城告状,又冒出个郭解的追随者在宫门下把杨家告状的给杀了。武帝听到这消息震怒斥认为郭解的门徒敢在宫门口杀人气焰过于嚣张,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听到风声后,把自己母亲安置在夏阳,然后谴逃到临晋县。临晋县当地有个士绅有个叫籍少公本来不认识郭解,郭解打探少公平在当地也是个人物就壮胆冒昧会见他,顺便要求他帮助出关。两人相遇只恨英雄相见恨晚籍少公马上送郭解出关,出关后郭解跑到太原,这时候追捕郭解的官吏,追查到籍少公家里。籍少公凭着一股子义气就是不说而且杀生取义了,线索就中断了。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查他的罪行,调查发现郭解的那些杀人事件都是发生在武帝颁布大赦令前,所以该判无罪释放。于此同时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坐谈,在坐的还有郭解的门客在坐谈调查的过程中郭解的门客猛夸郭解怎么怎么侠义是个大贤人这个儒生看不惯这些人的言行插嘴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事后就杀了这个儒生,并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主审官员向武帝报告案件审理过程,认为郭解无罪。主关刑罚的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不同意这样的判决说:“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他的门客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因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武帝批准了公孙弘的建议于按大逆无道之罪诛杀了郭解全族。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侵入边境,杀死辽西郡的太守,掳掠渔阳郡二千多人,打败了官材将军韩安国的军队。武帝命令李息和卫青率兵分别从从代郡和云中郡出发,向西攻打匈奴,一直打到了高阙。这次卫青率领汉军取得大胜,不但杀死和俘虏数千人,缴获牲畜十万头,而且打跑了白羊王和楼烦王取了黄河河套南岸地区并修筑朔方城。武帝龙颜大悦晋封卫青为长平侯封邑三千八百户由关内侯升为列侯列侯是秦汉二十级军功爵的最高级别这次大捷不但卫青得到了重赏卫青的部下获得了赏赐卫青的校尉苏建和张次分别被为封为平陵侯和岸头侯。
  
     在汉军取得河套地区的良好形势下主父偃进一步上奏进言道:朔方土地肥沃富饶,外有黄河为险阻,蒙恬在此筑城以驱逐匈奴,内省转运和戍守漕运的人力物力,这是扩大中国土地,消灭匈奴的根本。武帝把他的建议,交付公卿们议论,大家都不太赞成。主父偃的政敌公孙弘就说:“秦朝时曾经调发三十万人在黄河以北修城,最终也未修成,不久就放弃了。”言下之意是经营朔方是劳民伤财之举主父偃自然不会同意他们的观点盛称其利,最终武帝还是采纳主父偃的计策,设置了朔方郡。并招募十万民众迁徙到朔方郡以便巩固和开发汉朝新的疆域。
  
     主父偃虽然有大功于武帝但他骄横张扬的个性和善揭人阴私的特点还是为他招来杀身之祸自齐厉王刘次景自杀后主持此事的官员把这事报告给武帝武帝大怒认为是主父偃逼死了刘次景。恰好此时赵王看到燕王和齐王接连自杀害怕主父偃也成为赵国的祸患,就趁主父偃出任齐相不在朝中的机会,派人上书,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的贿赂为他们的子弟谋爵位的事情,于是武帝将主父偃下狱审问。主父偃承只承认受诸侯贿赂,但不承认威胁齐王使他自杀。武帝震怒过后认为齐王字杀国除收归朝廷其实是好事情就不想杀主父偃了,但这时刚当上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平素与主父偃不合,趁机挟私愤报复对武帝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废除而变成郡,归入朝廷,主父偃是这事的罪魁,陛下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民交待。”武帝出于安抚惶恐不安的诸侯的需要就一恨心把主父偃杀了并诛了他全族。想当初主父偃显贵受宠时,宾客的人数以千计,待到他被灭族而死,他结交的那些宾客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为他收尸,唯独洨县人孔车为他收尸并埋葬了他。
  司马迁对此有感而发: 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御史大夫张欧被免官,公孙弘当上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这时的汉朝出于全面扩张之势南边正在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了沧海郡,北边正在修建朔方郡。出于反对穷兵黩武,重视民间疾苦的考虑公孙弘屡次劝谏武帝,认为这些做法是使国家疲惫无用之举,希望朝廷能停止这些徒劳无益之事。武帝就让朱买臣等能言善辩之士用设置朔方郡的种种益处来诘问公孙弘让其反驳。朱买臣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公孙弘没有主父偃那样的雄辩口才自然也无法反驳。不过公孙弘也有自己的法宝那就是以愚示忠的方法向武帝表白:“微臣本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只是希望陛下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武帝见公孙弘态度很诚恳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暂时停止开通西南夷撤消了苍海郡专心经营朔方郡。
  
    元朔三年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去。军臣单于的弟弟左谷蠡王伊稚斜,打败了军臣单于的太子於单自立为单于。于单逃入汉境,投降汉朝,汉朝封于单为涉安侯,可惜于单命短没过几个月就病死了。伊稚斜单于继位后大肆骚扰汉境,这年夏天匈奴数万骑兵攻入代郡,杀死太守恭友,抢掠一千余人。当年秋天,匈奴又攻入雁门,杀死和抢走一千余人。
  
  
  
     除了以上和匈奴有关的事情外另一件和匈奴有关的事情就是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终于回到了汉朝早在建元初年武帝就向投降来的匈奴人询问关于西域的情况,投降来匈奴告诉武帝在敦煌、祁连山之间原来有个月氏国 是个西域强国当年匈奴头曼单于的太子叫冒顿,后来头曼单于所爱的瘀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单于就想废除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便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冒顿来到月氏当了人质,头曼马上攻打月氏国,目的就是借月氏之手杀掉做人质的冒顿。匈奴是个凶猛的强国,月氏国哪能抵抗的住呢?这件事被冒顿察觉到老爹的诡计,立刻夺到良马逃了回去伺机报仇,冒顿回来后头曼单于认为他勇猛,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为了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在训练他的部下骑马射箭的本领的时候,下令说:“凡是我的响箭所射的目标,如果谁不跟着我全力去射击它,就要被斩首。”冒顿首先让部下射猎鸟兽,有些人不跟着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就把他们杀了。不久,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良马,那些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过了些日子,冒顿又用响箭射击自己的心爱的妻子,那些恐惧犹豫的,不敢射击,冒顿又把他们杀了。过些日子,冒顿出去打猎,用响箭射击冒顿单于的良马,左右都跟着射。于是冒顿知道他所需要的部下终于训练成功了。后来冒顿利用跟头曼单于头曼打猎的机会,用响箭射击头曼的头,他左右的人也都跟随响箭射死了单于头曼,冒顿杀死头曼后接着把他的后母及弟弟和不服从的大臣全部杀死。把这些障碍清楚掉后冒顿便利自立为大单于。为了报当年差点命丧月氏之仇冒顿单于攻破了月氏国,杀了月氏王并且用他的头骨当饮酒的器皿。月氏国余下的幸存者弃国西迁用60年来到中亚建立了巴克特里雅国,号称大月氏,这些人对匈奴有深仇大恨想要报仇,只是没有朋友和他们一块去打匈奴。这时汉朝正想攻打匈奴,武帝听到这些说法,因此想派使者去月氏联络。但是去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于是就招募能够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招,于元光三年(前138年)出使月氏,随行的还有原来是匈奴奴隶堂邑氏人甘父张骞一行从陇西出境,经过匈奴境内时,被匈奴抓到,把他移送给军臣单于。张骞向他表明自己使者的身份军臣单于不听张骞的辩解说:“月氏在我们北边,汉朝怎能派使者前去呢?我们要想派使者去南越,汉朝能允许我们吗?”于是扣留张骞十余年,张骞为人坚强有力量,心胸宽大,诚实可信,匈奴人都喜欢他。虽然在这十年间张骞等人在匈奴那里娶妻生子,但是张骞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直保持着汉朝使者的符节。并伺机准备逃走终于在被扣的第十年找到了机会,匈奴人认为张骞等人既已在匈奴境内娶妻生子大概就不想逃跑了所以在看守方面有了松动,实际情况是有的人有了家有了孩子也就不想回汉朝了。而张骞身负重任,还没有完成朝廷交付的使命,张骞和他的部分部下抛妻别子,一路向西逃去他们首先来到大宛国,大宛王派人把他们送到康居王国,康居王又派人把他送到大月氏的都城,巴克特里亚去。到了那里后张骞想与月氏人商谈联合进攻匈奴的大事,但事与愿违,这时候的大月氏王,已经是被杀的月氏王的几代孙子,以前与匈奴人的仇怨早被安逸的生活冲淡了,现在的大月氏人根本就没有复仇的想法。就这样,张骞在别无良策,只得失望而归。在回归的路上又第二次被匈奴捉回,又被扣留了几年,和他的匈奴妻儿继续过着游牧生活。
  
    不过事物对于有志之人来说,机会总还会找到的。到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左谷蠡王攻击太子,自立为单于,国内大乱,张骞乘机与胡人妻子和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这次逃亡是拖家带口,所以没跑多远匈奴兵就追赶到了,张骞只和堂邑父逃脱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又被拦截回去。张骞一路上靠着堂邑父杀飞禽走兽为食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长安城,武帝想到当年张骞出使时有一百多随从,离开汉朝十三年,而今只有他和甘父两个人回到汉朝为他不辱使命的精神所感动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博望侯 封堂邑父为奉使君。张骞把他所到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和传说这些国家的旁边还有五、六个大国的情况一一向武帝做了陈述虽然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没远达到原先联合月氏共击匈奴的目的但还是为武帝日后开拓西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这年六月武帝的母亲王太后在武帝即位后的第十六个年头去世了死后与景帝合葬在阳陵。王太后的一生也颇富传奇色彩的。
  
    王太后王娡是槐里人,她母亲臧儿是燕王臧荼的孙女。臧儿先嫁给槐里王仲为妻,为其生下儿子王信,和王娡和王儿姁两个女儿。后来王仲死了,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田氏,生了田蚡、田胜两个儿子。王娡和他母亲一样也是二婚在入宫前原本是个普通村妇嫁于金王孙为妻,还为其生了一个女儿,后来王娡的母亲臧儿找人为其子女算命,算命的说她的两个女儿都该是贵人。臧儿一听那她的王娡嫁于村夫其不是鲜花插到牛粪上了嘛,便把王娡从金氏家中强行接回然后想尽办法将其送入太子刘启宫中王娡被送入宫中后太子很宠爱她,为其又生了三女一男刘启即位后被封为美人。王美人生的这个男孩就是日后的武帝刘彻还在胎孕的时候,王美人梦见太阳投入她的怀中。她把这个梦告诉太子刘启,刘启认为:“这是大贵的征兆。”等刘彻降生时文帝已经世了,太子刘启即位成为日后的景帝,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聪明机智的王美人抓住机会同窦氏集团的势力派馆陶长公主刘嫖结成了同盟把刘彻扶上太子的宝座自己也做到了皇后的位置上同时王美人的哥哥王信被封为盖侯景帝去世,太子刘彻继位为皇帝。尊王美人为皇太后并封王美人的母亲即自己的外祖母臧儿为平原君。封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
  
     在武帝的初次政治改革遭到太皇太后窦氏的打击帝位有可能不保的情况下王太后及时劝谏武帝调整政策用加强笼络陈皇后和窦太主的手段顺利的度过了微机一直小心谨慎的熬到了窦太后去世。
  
  
    王太后做了太后时常想念自己在民间时和金王孙所生的那个女儿,武帝的宠幸韩嫣了解到王太后的所思,趁会谈的机会向武帝奏明王太后在民间还有个女儿现住在长陵。武帝是个至孝之人知道母亲的身世后派人先去查看,发现武帝的这个同母姐姐正好在家。武帝就亲自前去迎接她。皇帝外出自然动静很大,武帝乘的车在金氏门外一停,马上派武装骑兵包围金氏的家,随即派左右群臣进去呼喊寻找。
  
    金家的人哪里见过这等皇家威仪各各惊恐不安,武帝的那个姐姐金女更是吓的躲到了内室的床下。武帝的侍从找到武帝的姐姐后扶着她出门带到武帝面前,让她拜见武帝。武帝这时见到素未谋面的亲人已经是感动的热泪盈眶了忙下车扶起姐姐说:“哎呀!大姐,怎么藏得这么深哪害的我找的这样辛苦!”然后送上随行的车辆,掉转方向飞驰回城,直入长乐宫去见王太后。武帝在行车途中就诏令看守宫门的人把自己的名帖向太后通报,车一到就去拜见太后。王太后见到十几年没见的女儿简直不敢相信的说:“你是我那个女儿吗?”金女回答说是。王太后听后落泪哭泣,女儿也伏在地上哭泣场面十分感人。这时候武帝捧酒为太后和姐姐重逢祝贺,并拿出一千万钱,三百名奴婢,一百顷公田,上等宅第,赐给这个姐姐。然后王太后又召来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林虑公主三人都来拜见这个大姐,一家人算是团圆了由于不是刘氏血脉武帝不能封他做公主便封这个大姐为修成君。
  
     观王太后的人生经历王太后和西汉初期的其他太后比较也毫不逊色也也一位杰出的帝王之母。 
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凡是有志从军抗击匈奴的人可以前往长安应征在淮南国任郎中的雷被当即决定报名参军奋击匈奴。说是自愿其实也是形势所迫不久前雷被和自认剑术超群的淮南王太子刘迁比试剑术,在比试较量的过程中雷被失手击伤了太子刘迁。自负任性的刘迁自然大发雷廷,雷被害怕太子刘迁报复自己。就动了参军的念头,想以此离开这是非之地。与此同时淮南王太子刘迁屡次向淮南王刘安说雷被的坏话,淮南王刘安自然偏向自己的儿子就让郎中令斥退罢免了雷被的官职。雷被被罢官后又气又怕立即动身逃到长安,向朝廷上书申诉自己的冤屈。武帝诏令廷尉、河南郡审理调查此事。廷尉河南这一调查就牵连到了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他早就对朝廷心怀不满想伺机作乱刘安的不安分的性格恐怕还是刘安老爹老淮南王刘长的遗传。 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过去是前赵王张敖(后降为宣平侯他是高祖的附马)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年),高帝刘邦路经赵国的东垣,张熬献殷勤把刘长的母亲献给刘邦。于是刘邦就临幸了她,后来这名妃嫔就怀上了龙种 张敖把她迁入别宫单独居住不久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阴谋东窗事发,赵王张敖也一并被捕获罪,于是刘长的母亲和其他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在狱中生下了刘长刘长的母亲在生下刘长不久后觉得获救无望便怨恨自杀 狱吏抱着刚出世的刘长送到高祖面前,高祖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他母亲的故乡真定县安葬了他的母亲。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高祖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平叛后高祖遂立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至孝文帝即位后,淮南王自视与文帝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还派人刺杀当初不肯搭救自己母亲的辟阳侯审食其。文帝念及手足亲情,赦免了他的过失。文帝的姑息迁越发让刘长骄纵肆志刘长不但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孝文帝六年(前174年),刘长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将其召入京问罪,刘长被判废黜王爵遣徙蜀郡严道县邛崃山邮亭。在遣徙的路上一向飞扬跋扈惯了不肯忍受屈辱拒绝进食最后自绝于押送的囚车里。死后谥号厉王孝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文帝出于怜悯 封刘长的儿子刘安为淮南王封刘长另一个儿子刘勃为衡山王。
  
     刘安亲眼看见自己父亲之死所以一直对朝廷有所怨恨心坏不满 常想反叛朝廷,但就是找不到机会。到了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淮南王入京朝见皇上。与他一向交好的武安侯田蚡亲自在霸上迎侯刘安,告诉他说:“现今圣上没有太子,大王您是高皇帝的亲孙,施行仁义,天下无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宫车晏驾皇上过世,不是您又该谁继位呢!”刘安大喜,厚赠武安侯金银钱财物品。刘安回到封国后暗中结交宾客,安抚百姓,谋划叛逆之事。到了建元六年(前135),慧星出现,淮南王心生怪异。他的那些门客趁机鼓动刘安道:“先前吴军起兵时,慧星出现仅长数尺,而兵战仍然血流千里。现在慧星长至满天,天下兵战应当大兴。”淮南王心想武帝没有太子,若天下发生变故,诸侯王将一齐争夺皇位,便更加加紧整治兵器,积聚钱财贿赠郡守、诸侯王、说客和有奇才的人。各位能言巧辩的人争为刘安出谋划策,这些人胡乱编造荒诞的邪说,阿谀逢迎刘安。刘安听了满心中欢喜,赏他们很多钱财,更加坚定了他的谋反之心。
  
     正在淮南王刘安积极准备谋反事宜之时,雷被上书自辩武帝下令调查办案中有线索牵连到刘安,刘安做贼心虚赶紧派人暗中打探朝中公卿大臣的意见,公卿大臣请求逮捕刘安治罪。刘安害怕事发,这时候太子刘迁献策说:“如果朝廷使臣来逮捕父王,父王可叫人身穿卫士衣裳,持戟站立庭院之中,父王身边一有不测发生,就刺杀他,同时我也派人刺死淮南国中尉,就此举兵起事,尚不为迟。”结果武帝没有批准公卿大臣的奏请,而改派朝中中尉殷宏赴淮南国就地向淮南王刘安询问查证案情。刘安闻讯朝中使臣前来,立即按太子的计谋做了准备。朝廷中尉到达后,刘安看他态度温和,只询问自己罢免雷被的因由,揣度不会定什么罪,就没有发作。中尉还朝,把查询的情况上奏。公卿大臣中负责办案的人说:“淮南王刘安阻挠雷被从军奋击匈奴等行径,破坏了执行陛下明确下达的诏令,应判处弃市死罪。”武帝没有同意。公卿大臣又请求废其王位,武帝还是没有同意。最后公卿大臣请求削夺其五县封地,武帝只诏令削夺二县。朝廷派中尉殷宏去宣布赦免刘安的罪过,用削地以示惩罚。由于消息传输并不十分畅通淮南王刘安起初只听说朝中公卿大臣请求杀死自己,并不知道获得宽赦削地,所以当他听说朝廷使臣已动身前来,害怕自己被捕,就和太子按先前的计谋准备刺杀他。待到中尉已至,没想到中尉向他祝贺获赦,刘安因此没有起事。本来对于武帝的宽大处理刘安应该对武帝的宽宏大量感激涕凌才是没想到事后刘安却认为自己行仁义之事却被削地,是奇耻大辱。而后刘安策划反叛的阴谋更为加剧。淮南王刘安的兄弟横山刘赐平时与刘安有比较深的过节听说刘安图谋不轨准备造反后 害怕刘安造凡后自己的衡山国会被刘安吞并,所以也纠集人马准备造反,不过刘赐准备造反不敢仿效淮南王希冀篡夺武帝的天子之位而是等待淮南王西进之后,自己可乘虚发兵平定并占有长江和淮水之间的领地,做个割据一方之主。元朔五年(前124)秋,刘赐本来要入京朝见武帝。经过淮南国时,淮南王刘安竟说了些兄弟情谊的话,为了彼此之间的利益两人竟然捐弃前嫌共谋造反大计。于是刘安便上书推说身体有病,武帝赐书准许他不入朝。刘安和刘赐两兄弟在各自国内加紧谋反的准备。
 元朔五年(前124)卫青的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年春天,匈奴右贤王多次侵扰朔方郡。朝廷命令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同时武帝还任命卫尉苏建做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国之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统归车骑将军卫青调遣,这些人马从朔方出兵;朝廷又命令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从右北平出兵。三路大军共击匈奴这时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军还离开很远,一点也没防备,在兵营里喝酒作乐,喝得酩酊大醉。卫青在夜色的掩护下,急行军六七百里,包围了右贤王。汉兵从四面八方冲进匈奴营地,打得匈奴部队四面逃窜,乱成一团。右贤王的酒刚刚惊醒,要抵抗已来不及了 只好带着他的一个爱妾和几百个精壮的骑兵,急驰突围,向北而去。汉朝的轻骑校尉郭成等追赶了几百里,没有追上。这一仗,汉军捕获了右贤王的小王十多人,男女民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百万头,匈奴的左右贤王,只比单于低一级。这次战争,右贤王全军覆没,对匈奴单于是一个很大打击。 于是卫青便领兵凯旋。卫青的大军刚进入汉境武帝就已经得到捷报了武帝大悦 立刻派使者拿着大将军印,送到军营,任命卫青为大将军,大将军卫青班师回京后武帝马上加封长平侯卫青六千户。武帝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彰卫青的功劳又分别封卫青的儿子卫伉 卫不疑 卫登为宜春侯,阴安侯,和发干侯。对于武帝的厚爱卫青坚决推辞说:“臣依赖陛下的神威和众将士的奋力拼杀,才使军队获得大捷。陛下已经降恩加封我的食邑。现在又封臣的三个儿子为侯臣的儿子们年龄还小,没有征战的劳苦和功绩,怎敢接受封赏,况且这也不是臣在军中,用来鼓励战士奋力杀敌的本意啊!”武帝经他一提醒就下颁旨封护军都尉公孙敖 都尉韩说 骑将军公孙贺 轻车将军李蔡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为合骑侯 龙頟侯 南窌侯 乐安侯涉轵侯 随成侯和从平侯各领食邑一千三百户。将军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有军功,每人食邑三百户。
  
   卫青封了列侯拜了大将军后自然少不了权贵前来依附结亲当时平阳公主守寡,应该选一位列侯做她的丈夫。公主和左右侍从议论长安城里的列侯谁可以做她的丈夫,侍从们都说大将军卫青可以。公主心中早已有数只不过在面子上还要欲迎还拒一下笑着说:“卫青是从我们家出去的人,以前做过的我骑奴,怎能让他做我的丈夫呢?”左右侍从们怎么不明白公主的心思接着说:“今非昔比大将军的姐姐如今是皇后,大将军的三个儿子也都封侯了,富贵和权势都已经达到了极点,公主怎么倒把他看轻了呢?”平阳公主这才顺着侍从们的台阶表示同意了。然后把此事告诉皇后卫子夫,卫皇后再把公主的意思禀告武帝,武帝认为这门亲事不错意义重大就诏令卫将军做平阳公主的丈夫。有人考证,平阳公主比武帝起码大十几岁,认为卫青娶一个一个比自己大十多岁、二十岁的寡妇是件吃亏的事情但我认为卫青还是比较认同这门婚事的除了娶公主能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外能让一个自己昔日的主人嫁给自己这本身就是成功的标志对于出身卑微的卫青来说可能更具诱惑力况且虽然平阳公主虽然年长但徐娘半老风韵尤存嘛说不定卫青在做公主奴仆的时候已经有一腿了所以这次再嫁给他只不过是一名份而已。
 这一年也是搞布被廉政的公孙弘的幸运年薛泽罢相后,武帝任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成为汉朝的第一位布衣儒生丞相公孙弘出身贫穷,因贤良对策第一得到武帝赏识,由博士起家,最后擢升丞相。按旧制,常以列侯为丞相,文帝已破格擢升,以关内侯申屠嘉为丞相,再封列侯,但申屠嘉毕竟仍是功臣;这次武帝进一步打破旧制,提拔“布衣”公孙弘为丞相,然后封侯,“其后以为故事”。
  
   做为汉朝的第一位儒士丞相,公孙弘为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也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他为相之初便 “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是他上书武帝为博士置弟子名额,专教士子以儒学。秦及文景虽设博士,但只掌问对,而不从事儒业;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以儒为业,但不收徒;公孙弘建言之后,中央专为博士置定员,以儒学授徒;并年考月课,择优授官,使儒学迅速普及开来,也使儒生获得实惠。如果说董仲舒的对策在理论上为儒学的推行扫平了道路,但具体实施,却是公孙弘为相期间完成的。他与董仲舒的关系当初也不错,公羊学在汉代走红,即是公孙、仲舒二人联手的结果。武帝曾令董仲舒与瑕丘江公辩论《公羊》、《谷梁》二传优劣,董仲舒长持论,善著文,而江公却呐于口,不善言。加之当时公孙弘为丞相,在整理辩论稿时,袒护董仲舒,使公羊学大获全胜。汉武帝于是“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公羊学在汉代获得独尊地位,也是董仲舒为其制造理论,公孙弘为之实行的。他们的关系有点像韩非和李斯,韩非著书,李斯为相;韩非立说,李斯实行。李斯为学不及韩非,忌其才,谮之于始皇,韩非遂毙命于狱中;公孙弘为学也不及仲舒,故排之于朝廷之外。在儒者中,公孙弘是善谀者;在善谀者中,公孙弘是儒者。在这两类人中他都占有优势。明习儒学,满足了武帝好文的爱好;善于吏事,满足了为官的条件;而阿事善谀,更满足了人君的虚骄心理。故为官累迁,至于三公。这当然与“为人廉直”的董仲舒格格不入,曾斥之为“从谀”。“谀”是公孙先生高出伦辈的看家本领,董仲舒的指责无异于削夺他的饭碗,让他恨得咬牙切齿!一个讲儒术以道德为宗,一个研儒术为了“希世用事”,宗旨不同,难怪公孙弘不高兴他了。再加公孙弘为人又有点忌贤妒能,外党内刻,凡是与他有仇隙的人,表面上与他情好无隙,亲密无间,私下却设法报复,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主父偃被杀,董仲舒被迁于胶西国为相,都是他的杰作。
元朔五年(前124年)秋天,匈奴一万骑兵攻入代郡,杀死代郡都尉朱英,抢掠一千余人。为了打击匈奴的气焰汉朝派遣大将军卫青率领中将军合骑侯公孙敖 左将军太仆公孙贺 前将军翕侯赵信 右将军卫尉苏建 后将军郎中令李广 强弩将军左内史李沮六将军,和十余万骑兵,于元朔六年(前123年)两走出定襄数百里攻打匈奴,前后共杀死和俘获一万九千余人,而汉朝也损失了两位将军和他们统领的三千多骑兵。经过是这样的前将军赵信与右将军苏建两军合并共三千余骑兵,与卫青所率的大队军马分开行进,在行军中遇上了单于的大部队,于是发生了激战战斗进行了一天多汉军死伤大半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右将军苏建奋力搏杀得以只身脱逃,而前将军翕侯赵信则变节,投降了匈奴。赵信原本是匈奴的小王,后投降汉朝,汉朝封他为翕侯,所以在全军即将覆没之际重新投入了匈奴的怀抱。单于既已得到了翕侯,就封他为自次王,并将其姐姐嫁给他做妻子,同他商量怎样对付汉朝。叛徒赵信教单于以逸待劳将匈奴主力更加向北迁移,越过沙漠,以此引诱汉军,使其疲务,待汉军极度疲劳时再攻取他们,而不要到汉朝边塞那里。单于听信了他的计谋。由于这一年,损失了两位将军的军队,翕侯赵信叛变投降,军功不多,所以大将军卫青没有增封。右将军苏建回来后,武帝没有杀他,赦免了他的罪过,苏建交了赎罪金,成为平民百姓。
  
   虽然卫大将军在这年没有取得令武帝满意的辉煌战绩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则在此次战役中获得了崭露头角机会让人初步领略了这位英姿勃发的少帅的风采。霍去病生于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母亲卫少儿是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奴婢,在与平阳县衙役霍仲孺私通后,生下了霍去病。
  
   由于是侍女的私生子霍去病少年时生活在奴婢群中,贫贱艰苦。但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精通了骑马、射箭、击刺等各种武艺。后来由于姨母卫子夫擅歌舞,受宠于武帝,并被封为皇后,卫氏家族从此平步青云。到十六七岁时,霍去病已经长成了一个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武帝很赏识他,派他做了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
  
   元朔六年,霍去病刚满18岁。他听说舅舅大将军卫青又要出征,便跃跃欲试急不可耐地向武帝请战。武帝见他少年英武,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骠姚校尉,由卫青挑选了800名骁勇矫捷的骑兵归他指挥。他同八百名轻捷勇敢的骑兵,径直抛开大军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结果他们所斩杀的敌兵数量超过了他们的损失。这次战役,霍去病功居第一,其他各路有胜有负。卫青将战争的经过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加赞赏,说:“剽姚校尉霍去病,以 800骁骑斩杀匈奴兵2028人,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籍若侯产及相国、当户等将官多人,生擒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出奇制胜,勇冠全军。以2500户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同他一起受封的还有上谷太守郝贤和太中大夫张骞 上谷太守郝贤因为四次随大将军出征,斩获敌军二千余名,被封为众利侯。 而张骞因为随从大将军出征,为大军作向导,熟知有水草的好地方,因而使大军免于饥渴,再加上他以前出使遥远国家的功劳,被封为博望侯。
  
   由于这几年武帝连连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武帝赏赐给杀获敌人的将士黄金多达二十多万斤,在加上投降的胡虏数万人也得到很厚的赏赐,衣服、食物全都仰仗县官供给。而汉军士、马匹死了十多万,兵器甲仗等物水陆运输的费用还都不计算在内。于是大农条陈说,倾尽库藏钱和赋税收入仍不足以供给战士的费用。武帝便想出了可以让百姓出钱买爵位和用缴纳赎金类减免禁锢等罪刑来补贴军需不足的方法。据此设置赏官,名为武功爵。汉承的是秦制设二十军功爵 《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爵名为:“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后为避武帝刘彻的名讳改为列侯)。” 按武功爵买卖规定每级价十七万,共值三十多万金。凡买武功爵到官首一级的,可通过测试补为吏,并优先除授;千夫一级与五大夫相当;有罪的降二等;武功爵最高可至乐卿。以此使军功显荣。而实际操作中买卖的军功爵有许多超过了这个等级,大者封侯或封卿大夫,小者为朗为吏。吏制杂乱多端,官员名位变轻,职任也荒废了。

 元狩元年(前122年) 冬,十月,武帝到雍县举行郊祀时,猎获了一头独角五蹄的怪兽。主管祭祀官员上奏认为是武帝虔诚祭祀上帝的行为感动了上天,上帝为了报答对他的供奉,赐给武帝这头独角兽,并认为这头独角兽就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居四灵之首位。麒麟的出现预示着吉祥盛世,武帝于是把它进献给五帝之畤,每畤的祭品外加一头牛,举行焚柴祭天的燎祭。由于出现了祥瑞主管祭祀官员接着上奏认为纪元应该根据上天所降的吉祥征兆来命名,不应按一年、二年的顺序计算。开国的第一个纪元可以称为“建元”;第二个纪元因为有一种叫长星的彗星出现,可称为“元光”;第三个纪元,因为郊祀时得到了独角兽,可以称为“元狩”。武帝认为有理,于是改年号为元狩。自次以后的年号的命名大多采用吉祥寓意。由于武帝祭天弄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济北王刘勃以为武帝将要举行封禅大典,就上书向天子献出泰山及其周围的城邑。武帝接受了刘勃的进献,另用其他县邑给他作为抵偿。
  
     自元朔五年(前124年)淮南王刘安因罪封地被削后,刘安就加紧了谋反的准备, 刘安日夜和自己的宾客左吴等察看地图,部署进军的路线。除了实际行动外,刘安也常常寻求心理安慰,自从武安侯田蚡给他吹过武帝无嗣,一旦有变,自己有望入继大统的风后,他就固执的认为果真如此,其间常有使者从长安来,凡声称圣上无子,汉家天下不太平的,刘安闻之即喜;如果说汉王朝太平,圣上有子嗣,刘安就恼怒,认为是胡言乱语,不可信。
  
     刘安召见中郎将伍被一起商议谋反之事,伍被不大情愿地说:“圣上刚刚宽恕赦免了大王,您怎能又说这些亡国之话呢!现在臣也将看到宫中遍生荆棘,露水沾湿衣裳了。”刘安大怒,囚禁起伍被的父母,关押了三个月。然后刘安又把伍被召来问道:“将军答应寡人吗?”伍被回答:“不,臣只是来为大王筹划而已。臣听说听力好的人能在无声时听出动静,视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征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圣人做事总是万无一失。昔日秦朝无道,穷奢极虐 ,于是百姓人心离散犹如土崩瓦解,想造反的十家有六七。高皇帝顺应天意而起事,而成就了帝业。这是因为踏到了缝隙,窥伺到了时机,借秦朝的危亡而举事。如今大王只看到了高皇帝得天下的容易,却偏偏看不到近世吴楚七国之乱的覆亡吗?从前吴王刘濞掌管着四郡的民众,地域广至方圆数千里,国家殷富百姓众多。反叛之计谋划已成,刘濞便发兵西进。但吴军在大梁被攻克,刘濞逃奔东归,行至丹徒,让越人俘获,身死绝国,令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吴楚有那样众多的军队都不能成就功业?实在是违背了天道而不识时势的缘故。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吴楚的十分之一,天下安宁却比秦皇帝时代好万倍,希望大王听从臣下的意见。大王不听臣的劝告,眼见大王若抛弃了诸侯国君的尊贵而发动叛乱,朝廷必将赐给绝命之书,令大王身先群臣,死于东宫。”刘安被伍被说的泪流满面,即刻站起身离去。
  
     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淮南王刘安的谋逆举动很快就败露了,刘安有个庶出的长子名叫刘不害,刘安一点也不喜欢他,王后和太子也都不把他视为儿子或兄长。刘不害有儿子名叫刘建,他才高负气,时常怨恨刘安和太子待自己父亲过于刻薄;既然他们无情,也不要怪自己无义,刘建尽知太子意欲杀害朝廷中尉的阴谋,就让和自己私交很好的寿春县人庄芷在元朔六年(前123年)向天子上书说:“毒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今淮南王的孙子刘建才能高,淮南王后荼和荼的儿子太子刘迁常常妒忌迫害他。刘建父亲刘不害无罪,他们多次拘囚想杀害他。今有刘建人在,可召来问讯,他尽知淮南王的隐密。”书奏上达,武帝将此事交付廷尉,廷尉又下达河南郡府审理。这时,原辟阳侯审食其的孙子审卿与丞相公孙弘交好,他的祖父审食其当初就是被淮南王刘安的老子刘长刺杀的,如此深仇大恨当然不能忘记,趁此机会就极力向丞相公孙弘构陷淮南王刘安的罪状,于是公孙弘怀疑淮南王有叛逆的阴谋,决意深入追究查办此案。河南郡府审问刘建,刘建供出了淮南王太子及其朋党。刘安眼看刘建被召受审,害怕国中密谋造反之事败露,想抢先起兵,便又找来伍披商量,但是伍被认为难以成事,于是刘安再问他道:“您以为当年吴王兴兵造反是对还是错?”伍被说:“臣认为错了。吴王富贵已极,却做错了事,身死丹徒,头足分家,殃及子孙无人幸存。臣听说吴王后悔异常。希望大王三思熟虑,勿做吴王所悔恨的蠢事。”刘安不以为然道:“男子汉大丈夫甘愿赴死,只是为了自己说出的一句话罢了。况且当初吴王哪里懂得造反,竟让汉将一日之内有四十多人闯过了成皋关隘。现在我们凭借雄据三川之地的成皋险关,招集崤山之东各郡国的军队响应,这样起事,你以为如何?”伍被答道:“臣只看得见它失败的灾祸,却看不见它成功的福运。”刘安说:“宾客左吴、赵贤、朱骄如都认为把握很大,十有八九会成功。您偏偏认为有祸无福,是为什么?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不可以侥幸成功吗?”伍被说:“我倒有一条愚计。”刘安问:“什么计策?”伍被答道:“当今诸侯对朝廷没有二心,百姓对朝廷没有怨气。大王可以让人伪造丞相、御史写给圣上的奏章,请求再迁徙各郡国的豪强、戴罪的犯人,携同家属迁往朔方郡垦荒戍边,同时多调发一些士兵监督,催迫他们如期到达。再伪造宗正府左右都司空、上林苑和京师各官府下达的圣上亲发的办案文书,去逮捕诸侯的太子和宠幸之臣。如此一来就会民怨四起,诸侯恐惧,紧接着让摇唇鼓舌的说客去鼓动说服他们造反,或许可以侥幸得到十分之一的成功把握吧!”刘安听后道:“此计可行。虽然你的多虑有道理,但我以为成就此事并不至于难到如此程度。”于是刘安命令官奴入宫,伪造皇上印玺,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史、中二千石、京师各官府令和县丞的官印,邻近郡国的太守和都尉的官印。这样做还不够,刘安还派人假装获罪后逃出淮南国而西入长安,给大将军和丞相供事,意欲一旦发兵起事,就让这些卧底立即刺杀大将军卫青,并且刘安自负的认为:满朝的文武大臣除了敢于直言相谏汲黯,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外,其他的都不在话下,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盖东西的蒙布或者振掉树叶那么容易。
  
     刘安想要发动国中的军队,又恐怕自己的国相和大臣们不听命与自己。他就和伍被密谋先用假装宫中失火的方法,吸引国相、其他大臣们救火,然后再将其除之。谋议未定,又计划派人身穿抓捕盗贼的兵卒的衣服,手持羽檄,从南方驰来,大呼“南越兵入界了”,以借机发兵进军。
  
     此时廷尉把淮南王孙刘建供词中牵连出淮南王刘安太子刘迁的事呈报给了武帝。武帝命廷尉临趁前去淮南国,逮捕太子。廷尉临来到淮南国,淮南王刘安得知,便和太子谋划,打算召国相和二千石大臣前来,杀死他们立即发兵。刘安召这些人入宫,只有国相来了;而内史和中尉则没有来。刘安心想只杀死国相一人也没有什么益处,就罢手放走了国相。到了如此关键时刻,刘安却再三犹豫,定不下行动的计策。眼见机会一点点的丧失,大势已去,太子便想刎颈自杀,不过勇气不够没有杀死自己。看着淮南王败局已定,伍被独自往见执法官吏,主动交代了自己参与淮南王谋反的事情,将谋反的详情全盘供了出来,想为自己争取宽大处理。
  
     法吏因而包围了王宫,逮捕了太子、王后,查抄了谋反的器具,还将淮南国中参与谋反的淮南王刘安的宾客党羽一并捉拿归案,然后书奏向上呈报。武帝接到奏报后便派宗正手持符节去审判淮南王。宗正还未行至淮南国,淮南王刘安已提前自刎而死。荼王后、太子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都被满门抄斩。至于主动投案自首的伍被,武帝因为伍被劝阻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言词雅正,说了很多称美朝政的话,本想不杀他。但廷尉张汤说:“伍被最先为淮南王策划反叛的计谋,他的罪不可赦免。”于是伍被还杀了。刘安死后,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
  
     淮南王刘安因谋逆而身败名裂,他的兄弟衡山王刘赐的下场差不多,过程也有相似之处,元朔六年(前123年),衡山王指使人上书武帝请求废掉太子刘爽,改立自己所喜欢的刘孝为太子。刘爽闻讯,就派和自己很要好的白嬴前往长安上书,控告刘孝私造战车箭支,还和衡山王的女侍通奸,意欲以此挫败刘孝。衡山王听说刘爽派白嬴去上书,害怕他揭发出自己谋反的阴谋,也上书反告太子刘爽干了大逆不道的事应处死罪,父子相互控告,朝廷便将此事下交沛郡审理。
  
     元狩元年(前122)冬,负责办案的公卿大臣下至沛郡搜捕与淮南王共同谋反的罪犯,在衡山王刘赐的儿子刘孝家抓住了重要案犯陈喜。官吏控告刘孝带头藏匿陈喜。刘孝以为陈喜平素屡次和衡山王计议谋反,很害怕他会供出此事。他听说律令规定事先自首者可免除其罪责,又怀疑先前太子刘爽指使白嬴上书已将发谋反之事告发,就抢先自首,控告救赫、陈喜等人参与谋反。廷尉审讯验证属实,公卿大臣便请求逮捕审讯衡山王。武帝便派遣中尉司马安、大行令李息赴衡山国就地查问衡山王刘赐,刘赐对所反罪行供认不悔。中尉、大行还朝,将情况上奏,公卿大臣请求派宗正、大行和沛郡府联合审判刘赐。刘赐闻讯便刎颈自杀。刘孝主动自首谋反之事本因从宽处理;但他犯下与衡山王女侍通奸之罪,仍处死弃市。王后徐来也犯有以诬蛊谋杀前王后乘舒罪,连同太子刘爽犯了被衡山王控告不孝的罪,都被处死弃市。所有参与衡山王谋反事的罪犯一概满门杀尽。衡山国废为衡山郡。淮南衡山一案中牵连出的一同谋反的列侯、二千石、地方豪强有几万人,一律按罪刑轻重处以死刑。
  
     除了改元平叛外,武帝在在这一年册立卫子夫所生之子七岁的刘据为太子,并重新开始大通西南夷之事情,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告诉武帝他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是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谈大夏在汉朝西南方,仰慕中原汉朝,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汉朝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汉使在滇国逗留其间,滇王询问汉使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使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汉使回到长安,极力陈说滇是大国,值得让他亲近和归附汉朝。武帝对这事留心了,于是汉朝又重新从事开通西南夷的事情。
元狩二年(前121年)毁誉参半的平津侯公孙弘死在了丞相的领导岗位上,谥号献侯, 公孙弘死后,武帝任命御史大夫乐安侯李蔡为丞相,原来的廷尉张汤则升为御史大夫。
  
   这年春天,武帝命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击匈奴,骠骑将军率军一路经过五个匈奴的王国,转战六天,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与敌人短兵相接,杀死了折兰王,砍掉卢胡王的头,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及匈奴相国、都尉,歼敌八千余人,缴获了休屠(chú)王的祭天金人(即铜佛像)。武帝大悦特加封霍去病食邑二千户。
  
   同年夏天,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都从北地出兵,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都从右北平出兵,分道进军再次攻打匈奴。李广张骞一同出征, 分行两条路。李广率领的四千汉军行军约几百里后,就被匈奴左贤王率领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胡虏易与耳!”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一阵激战后,汉兵死伤过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则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一连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这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李广的士卒都已面无人色,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而且还叫士卒们注意保持军纪和队形。军中从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李广率领所剩余部继续同匈奴奋力作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军队也赶到了,匈奴军才解围退去。经过激战后的汉军非常疲惫,所以也不能去追击。当时李广军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朝。按苛刻的汉朝法律,博望侯张骞行军迟缓,延误限期,应处死刑,用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则功过相抵,没有封赏。而骠骑将军霍去病一路出了北地后除了合骑侯公孙敖走错了路,没能及时汇合外应该说是很顺利的。霍去病所部,越过居延泽,经过小月氏,直达祁连山深入到匈奴腹地,骠骑将军以减员十分之三的较小代价取得了俘虏酋涂王,率众投降的有二千五百人,杀敌三万零二百人,还俘获匈奴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共六十三人的辉煌战绩,为此武帝又增封霍去病五千户。同时封霍去病的部下鹰击司马赵破奴为从骠侯。校尉高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为煇渠侯。而合骑侯公孙敖则因为行军滞留而未能与骠骑将军会师,被判为死刑,交了赎金,贬为平民。骠骑将军霍去病所率领的是武帝最精锐的部队。而且霍去病敢于深八敌军境内作战,常常和壮健的骑兵冲锋在前,他的军队似有天幸,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从此以后,骠骑将军霍去病一天比一天更受武帝亲近,其显贵程度已经跟大将军卫青差不多了。
  
   同年秋,匈奴单于因浑邪王屡为骠骑将军率领的汉军所破,伤亡数万,怒不可遏,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便说服休屠王共同降汉,他们首先派人到边境联络汉朝驻军。这时,大行李息率兵在黄河岸边筑城,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就命令传车急驰而归,向武帝报告。武帝听过汇报后,怕浑邪王用诈降的办法偷袭边境,于是就命骠骑将军霍去病领兵前去迎接浑邪王和休屠王。在骠骑将军动身之际,休屠王因其部损失不大,估计单于不会杀他,又中途反悔不想投降汉军了, 浑邪王怕他向单于告密便杀了休屠王,骠骑将军渡过黄河,与浑邪王的部队相互远望着。这时候浑邪王的副将们看到汉朝军队,多数又不想投降了,有好多人逃遁而去。骠骑将军霍去病就打马跑到匈奴大营,同浑邪王相见,并杀了想逃走的八千人,然后骠骑将军让浑邪王乘上传车,先到武帝的行在所,然后由他领着浑邪王的全部军队渡过黄河,这次随浑邪王投降的匈奴人有据说十万人之多。这么大规模的匈奴人员来降,是有汉以来的第一次,武帝当然很高兴,这些人到达长安后,武帝用来赏赐他们的钱就花了几十万。武帝封率部来降的浑邪王为漯阴侯领食邑一万户,这可是名副其实的万户侯。他的手下的小王呼毒尼等四人也被封成了列侯。由于骠骑将军率领十万大军这次毫发未损出色的完成了接降工作,因而使河塞地区几乎消除了边患,减少了陇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兵的一半,以此使全国百姓的徭役负担得到宽缓,武帝又增封骠骑将军一千七百户。
  
   匈奴浑邪王率部众降汉,一方面宣扬了汉朝的国威,一方面解除了边境的祸患,本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只是武帝凭个人喜好大加封赏,已经到了滥赏的地步,造成财政的巨大浪费和亏空,朝中的有识之士也不得不对武帝进行劝谏,例如朝廷征发两万辆车辆前去接运匈奴浑邪王的降部,官府无钱购买足够的马匹,便向百姓借马。有的人把马藏起来不上缴,致使马匹无法凑齐。武帝接到上奏后大怒,要杀办事不利的长安令。这时朝中有名的诤臣时任右内史的汲黯站出来说话:“长安令并没有罪,只要杀了臣汲黯,百姓就肯献出马匹了。况且匈奴将领背叛他们的单于来投降汉朝,朝廷可以慢慢地让沿途各县准备车马把他们顺序接运过来,何至于让全国骚扰不安,使我国人疲于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将呢!”武帝听后沉默无言。及待浑邪王率部到来,商人因与匈奴人做买卖,犯走私罪的被判处死罪的有五百多人。汲黯请得被接见的机会,对站在未央宫的高门前的武帝说:“匈奴攻打我们设在往来要路上的关塞,断绝和亲的友好关系,我朝发兵征讨他们,战死疆场与负伤的人数不胜数,而且耗费了数以百亿计的巨资。臣愚蠢,以为陛下抓获匈奴人,会把他们都作为奴婢赏给从军而死的家属,并将掳获的财物也就便送给他们,以此告谢天下人付出的辛劳,满足百姓的心愿。这一点现在即使做不到,也不该倾尽官家府库的财物赏赐前来归降的浑邪王几万部众,征调老实本分的百姓去伺候他们,把他们捧到天上去。再者说无知的百姓哪里懂得让匈奴人购买长安城中的货物,就会犯非法走私出关罪而判刑呢?陛下纵然不能缴获匈奴的物资来慰劳天下人,又要用苛严的法令杀戳五百多无知的老百姓,这就是所谓‘保护树叶而损害树枝’的做法,臣私下认为陛下此举是不可取的。”武帝沉默,也许他觉得汲黯此言有理,但出于帝王巨大的虚荣心使的他不能赞同汲黯的话而是讥讽的说:“朕很久没听到汲黯的话了,今日他又一次信口胡说了。”事后数月,武帝便借小过将敢于屡次触怒龙颜的汲黯其罢官回家。
  
  
   在这批归汉的匈奴人中,有一位日后成了武帝的股肱之臣,并受遗命参与辅佐昭帝的顾命大臣,他就是金日磾(金密滴),金日磾字翁叔。西汉武威郡休屠县(今甘肃民勤县)人。系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是武帝赐的姓。日磾太子因父亲被杀,无所依归,便和母亲阏氏、弟弟伦随浑邪王降汉,被安置在黄门署养的马,时年仅十四岁。一日,武帝在游逸宴乐时,要检阅黄门署饲养的马匹,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其他的牵马人无不乘机斜目偷看宫人,惟独日磾不取抬头张望,加上他身高八尺二寸,体形魁伟,容貌庄严,马又养得高大肥壮,引起武帝的注意。经过召见询问,才知道他的身世,当天便赐衣冠,拜为马监,不久又迁升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成了武帝的亲近侍臣,并以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即铜佛像)金"赐日磾金姓。
  
   这一年,又有一位刘姓诸侯王因为有谋逆之举而被诛杀,他就是第二代江都王刘建,他的父亲第一代江都王刘非是景帝和程姬所生之子,在孝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汝南王。吴、楚七国反叛时,刘非十五岁,有勇有谋,上书天子,志愿领兵攻打吴国。景帝赐给他将军印,令其攻打吴国,吴国被击败后,第二年,改封为江都王,治理吴国原有的封地,因为有军功受赐天子的旌旗。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匈奴大举入侵汉境为寇,刘非曾上书志愿攻打匈奴,武帝没有答应。刘非喜好使弄气力,建造宫殿,招纳各地豪杰侠士,十分骄纵。
  
   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谥号易王,儿子刘建继位为王。易王去世,尸骨未寒,还未正式即位的刘建早就看上了易王宠爱的美人淖姬,急不可待的在晚上便派人把淖姬接来,跟她在守丧的灵堂中发生奸情。妹妹刘徵臣回家守孝,也被他奸污了。他甚至还下令要宫姬与羊、狗等禽兽交媾,简直是禽兽不如。据野史记载,骡子就是刘建折腾出来的。据传,刘建一日无聊至极,喊人牵来一批马及一头驴子,命人将两动物栓在一起进行交媾,数月后生出一头“四不像”来,就连这个荒淫无度的王候也为此惊讶不已。在淮南、衡山两国谋反时,刘建略知他们的图谋。他认为自己的封国靠近淮南,恐怕一旦事发,被淮南王并吞,于是也暗中制造兵器,并且经常佩带着天子赐给他父亲的将军印,载着天子的旌旗出巡。等到淮南王反叛事败露,朝廷惩治同党、涉嫌者,颇牵连到江都王刘建。刘建恐慌,于是派人多持金钱,通过活动想平息这件讼案。这些事被朝廷得知后,汉朝的公卿大臣请求逮捕刘建治罪。武帝不忍心,派人臣去审讯他。刘建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悔,畏罪自杀。于是封国废除,封地并入朝廷,成为广陵郡。
元狩三年(前120年)淮南衡山的余波仍未平息,当年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胶东王刘寄听到了风声,也私下制造楼车弓箭,做好了战、守的准备,准备和刘安一同起事。等到后来刘安谋反失败追查涉案人员时,查出刘寄与此事有染。刘寄寻思自己与武帝关系最亲(刘寄是景帝与王太后的妹妹王夫人儿姁之子),却受他人煽动挑唆做出如此不义之举,心中很是惭愧懊悔,不久便在惊吓和懊悔中病死了,由于刘寄有谋逆嫌疑,他死后不敢立王位继承人,武帝得知此事出于怜悯立刘寄长子刘贤为胶东王,又封刘寄最喜爱的幼子刘庆为六安王,让他接管衡山王以前的封地。
  
   这一年, 崤山以东地区遭受水灾,当地百姓大多陷于饥饿困乏之中,武帝派遗使者前去赈灾,拿出郡国仓库中全部的物资赈济贫民。仍不够用,于是武帝又下令招募豪富人家借贷予贫民,这样一来还是不能救灾民脱困境,不得以武帝只好诏令把受灾的贫民迁徙到关西,或充实到朔方郡以南的新秦中去,迁徙的总人数约七十余万人,这些人的衣食都靠官府供给。数年之中,由官府借给生产资料,朝廷派出使者分区进行管理,使者的车一辆接一辆。费用以亿计,多得数不清。由于花费巨大,许多地方官府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赤字。
  
   除了赈济安置灾民外,武帝还打算在不久的将来,派兵征讨阻挡汉朝出使身毒国的昆明国,武帝听说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便在上林苑开凿周回四十里的昆明池,用以操练水军兼用做解决长安城的饮水问题,后世满清的十全大补也曾在颐和园开凿昆明湖据说就是效仿武帝之意,实属东施效颦之举,对于昆明池这项巨大的工程,当时却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因为武帝时期制定的法律既然越来越严酷,官吏多因罪免官。加上不断打仗,以及百姓买爵以求免赋役,以至于汉朝政府不断提高纳税服役者的身分等级,如今已提高到五大夫一级,百姓若想免除赋役,必须买得五大夫以上爵位才有可能,即便是这样买的人还是不少。所以官府可征调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武帝只好下令让拥有有千夫、五大夫爵位的人充当地方政府的负责文书、档案、抄写、计算等杂事务的吏胥,不愿为吏胥的可以向官府交马匹求免;凡官吏玩弄法令的,都被发配到上林御苑去砍伐荆棘,挖昆明池。这才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这一年,武帝得神马于渥洼水中,这匹神马可大有来历,河南南阳新野有一个小官名叫暴利长,因犯罪遭刑,被充军发配到敦煌寿昌县屯田、牧马。在放马时,他看到有群野马每天傍晚来渥洼池边饮水。一天,他在野马群中发现了一匹与众不同的骏马。这匹马体态高大,骨骼不凡,枣红毛色,跑起来像一团烈火。是一匹罕见的宝马!他认定这是匹天马。暴利长深知武帝酷爱宝马。多次派人到西域寻求都未能如愿。如果将这匹宝马捉住献给武帝,就会立功赋罪,早日和家人团聚。为了 捉到这匹天马, 暴利长想方设法在野马饮水的道路上,下了绊马索,别的野马拌倒了,天马却远远躲开了。他又在道上挖了陷坑,领头野马掉进去了,天马又避开了。为了靠近天马, 暴利长绞尽脑汁,日夜苦思冥想,终于在一天晚。上想出了一条妙计。
  
     第二天,暴利长在野马经常饮水的池边,塑了一个和他相仿的泥人,穿上他的衣服,一手握套绳,一手持勒嚼。傍晚,天马混在野马群中来饮水,行走中间突然发现池边的泥人,惊恐万分,回头就跑一连几天,天马不敢上前喝水。但是不喝水难以活命。时间一长,天马才发现那是个纹丝不动的泥人,饮水时,再也不怕了。过了好多日子,天马对泥人习以为常,饮水时毫无戒心了。暴利长见时机成熟,一天下午,搬掉泥人,自己代替泥人一动不动地站在池边。太阳落山时,野马群又来饮水。他趁天马在面前打滚时,闪电般地给它套上了笼头、勒嚼,天马便被捉住了。暴利长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兴奋,他把这匹马献给了武帝。为了把马说得神秘奇异,谎称这匹马是从渥洼池水中飞出来的。武帝见到这匹天马后,非常赞赏,认为这是吉祥之兆,是他最崇敬的“太乙神”赐给他的,便为马起名为“太乙天马”,从此渥洼池与天马名闻天下。此时武帝正在设立乐府,任命自己宠幸的宦官李延年为协律都尉,级别等同于二千石。乐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将武帝命司马相如等御用文人做的诗赋配上弦乐,使它们符合八音曲调。由于这些诗赋中的典故多用《尔雅》之类的深奥的文辞,所以仅仅通一经的儒士们不能单独解释歌辞含意,必须汇集五经专家共同研究诵读,才能全部了解它的含意。及至获得神马,武帝又命令创作诗赋《天马歌》,然后由乐府配成歌曲,汲黯劝道:“凡王者作乐,上以继承祖宗功业,下以感化亿万百姓。如今陛下得到一匹马,又是作诗又是作歌,还要作为祭祖的郊祀歌,先帝和百姓怎能知道这乐歌的含意呢?” 武帝听了不说话,很不高兴。
  
   作为了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武帝一方面延揽士子文人,求贤若渴;但另一方面对待这些招来的士子文人十分严厉刻薄, 即使这些人成了平日所宠信的群臣,但只要犯点小错,或者发现有欺瞒行为,武帝就立即根据苛刻的法律将其处死,从不宽恕。为此汲黯曾劝说道:“陛下求贤十分辛苦,但还未发挥他的才干,就已把他杀了。以有限的士子文人,供应陛下的无限诛杀,我恐怕天下的贤才将要丧尽,陛下和谁一同治理国家呢!”汲黯说这番话时非常愤怒,武帝笑着巧辩说:“什么时候也不会没有人才,只怕人不能发现罢了,如果善于发现,何必怕无人!所谓‘人才’,就如同有用的器物,有才干而不肯充分施展,与没有才干一样,不杀他还等什么!” 竟然把人才看得如同野草一样,割了又会很快长出来。面对武帝这种愚蠢、错误而又巧舌如簧的行为,汲黯痛心疾首,出于一片忠心,再次劝谏道:“我虽无法用言词说服陛下,但心里仍觉得陛下说得不对,希望陛下从今以后能够改正,不要认为我愚昧而不懂道理。”武帝面对这种挚诚的态度,不仅不动心改过,反而转身对群臣取笑汲黯道:“汲黯自称阿谀奏承,当然不是,但说他自己愚昧,难道不确实是这样吗由于连年大事兴作,封赏无度,巨款开支不断,弄得国家财力几尽枯竭, 不仅使汉初七十年间的积蓄为之一空,而且广大农民由于繁重的赋税徭役和豪强、豪商的盘剥,日趋穷困,加上连年天灾,纷纷破产流亡。这种民穷财尽的困难局面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仅使垂成的功业隳于一旦,还有可能使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危及朝廷统治。而此时的不发大商人们通过操纵冶炼金属和煮制食盐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积累了亿万财富,却不肯用来资助国家急需,也对武帝的统治构成严重的威胁, 面对此严峻的情势,汉武帝决心进行财政经济改革,从元狩三年(前120年)起,开始重用“兴利之臣”,选用善于理财的人,任命他们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这年,武帝采纳大农令郑当时的建议,任命东郭感阳、孔仅二人为大农丞,负责盐铁事务,同时擅长计算的侍中桑弘羊也得到了重用。这三人中,东郭咸阳是齐地的大煮盐商,孔仅是南阳的大冶炼商,二人都扩大产业而积聚千金。桑弘羊是洛阳商人子弟。他们三人商讨谋利的事,连细微末节都能分析到。在这三人中桑弘羊最受信任。
  
     桑弘羊是西汉洛阳人,出身于商人世家, 当时的洛阳处于汉朝中心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就已发展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桑弘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又受家庭经商的影响,所以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接触工商业业务,学到工商业知识,据说他精于心算,而不用筹码(当时一般商人用竹制成的筹码进行运算)进行运算。武帝刚即位的那一年(前141年),他被召入宫廷任侍中之职,那时,他才十三岁。侍中地位亲近,“得入禁中”,经常接近天予,参预议论朝政。其中有不少人如卫青、霍光,得到皇帝赏识,升迁至高位。担任此职的,多系显官、贵戚以及当时著名的文学之士。桑弘羊以商人子弟得膺此职,而历仕达二十余年之久,成为武帝时期著名的大理财家。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下和桑弘羊等的具体筹划下,武帝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这既是为解决财政困难的燃眉之急,也有打击豪商的用意。算缗、告缗令的具体实施是凡是从事工商业的人必须申报个人的财产,以一千钱为一缗,每二千缗纳税一百二十钱,作为一算。另外,凡百姓家有小形马车,或有五丈以上船只的,都要征算。凡隐匿财产不报,或申报不实的,罚戍守边塞一年,钱财没收。凡告发别人隐匿财产的人,赏给被告发者财产的一半。
  
     算缗令颁布之后,豪商大贾们强烈反对,“富豪皆争匿财”,对这项政令采取了抵制态度;这时有个河南人卜式,屡次请求捐赠家产给朝廷,援助边塞,武帝派使者问卜式:“你想当官吗?”卜式回答说:“我从小种田牧羊,不懂作官的规矩,不愿当官。”使臣又问他:“难道你家有冤情,想要申诉吗?”卜式说:“我平生与人没有纠纷,对同乡中贫穷的人则借给他钱,对为非作歹的人则教导他,所以周围的邻居都跟从我,我怎么会被人冤枉呢!没什么想申诉的。”使者说:“若是如此,你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卜式说:“天子征讨匈奴,我认为有才能的人应战死边塞以全臣节,有财的人应拿了钱财支援国家。这样才能将匈奴消灭。”武帝认为卜式是商人中的好榜样,决定加以表扬和奖励,打算尊崇并宣扬他的行动,以劝勉其他的工商业者,于是将卜式召到京师,任命为中郎,赐左庶长爵位,赏给十顷土地,并宣告天下,使人人知晓。不久,又提升卜式为齐国太傅。不过武帝这种尊卜式来感化其他人的政策并没有取得实效,所以武帝乃采用告缗手段。凡是遇告的人很少有得到平反的。实行算缗、告缗的结果,“得民财产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豪商大贾受到沉重的打击,而西汉朝廷由此获得了一笔巨款收入。这些法令大部分出自张汤。张汤每次朝会,奏报国家财用情况。当时的丞相李蔡则象是坐在位子上充数,所以有了天下大事都由张汤决策的说法。并且由于这些财政改革措施招致了许多人对张汤的怨恨。
  
  
     除了算缗告缗令外, 为了改变汉初以来, 听任郡国自由铸钱,私铸之风盛行。造成市制紊乱,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市充斥市场,通货膨胀严重和诸侯王,豪商大贾、豪强地主乘机利用财势操纵铸市大权,积蓄经济力量对抗朝廷的不利局面,在张汤的建议下和桑弘羊等的筹划下,武帝还下令开始改革币制,发行新币。以打击那些浮滑奸邪、吞并别人财物之徒。所发行的新币,一种是用白鹿皮制成的皮币,价值四十万钱,规定诸侯王觐见天子时必须用它作为献礼,实际上是强迫诸侯王捐献;另一种用银和锡的合金铸成的白金币,大者值三千钱,中者值五百钱,小者值二百钱;还新铸三铢钱,以代替过去的半两钱。规定:凡是私铸金钱者都处以死刑。但是,由于白金市比值太高,私铸者甚多;三铢钱虽发行,而旧钱未收回,币制仍然很紊乱。后来又废白金,改铸赤厌钱。不久又因赤仄钱轻而贱,人民不愿使用,宣布作废。虽有禁铸规定,由于盗铸犯法的人多达数十万人,诛不胜诛,也无法实行。!”
财税改革得来的钱首先被用于支持对匈奴的战争,武帝与各位军事将领商议说:“翕侯赵信给匈奴单于出谋划策,认为我军不能够轻装穿过大沙漠,即使到了那里也不能久留。此次我们发动大军,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为此武帝征选了用粟米饲养的战马十万匹,命大将军卫青、票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正面攻击匈奴单于。跟随其后的是几十万步兵和转运物资的的后勤部队。骠骑将军霍去病开始打算从定襄出兵,迎击单于。后来武帝从捕到的匈奴俘虏得知单于在东边,于是改命率领汉军精锐的霍去病自代郡出塞,让卫青自定襄出塞。大军出征之际郎中令李广屡次主动请求出征,武帝考虑到李广年事已高,刚开始不准所请,不过经不住李广的再三恳请答应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卫青大军的前将军。同时武帝还任命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都尉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公主之子世袭平阳侯曹襄为后将军,都隶属于大将军卫青。
  
    卫青出塞后,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单于住地,便亲自率精兵挺进, 而命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由东路进军。李广因东路绕远,水草也少,主动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如今大将军却命令我改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与单于对敌的机会,我愿做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卫青曾受武帝暗中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运气又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作战,怕他不能完成擒获单于的任务。而此时卫青的好友公孙敖不久前失去侯爵,卫青想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正面与单于作战立功,所以将前将军李广调到东路。李广知道情况后,坚决地向卫青推辞,遭到卫青拒绝。李广见大将军如此偏心十分不满,所以未向卫青告辞就动身出发。
  
    卫青率大军出塞一千余里,横穿大沙漠,终于发现了单于的主力部队,卫青见匈奴单于的军队正列阵以待,便下令将兵车环绕一周结成营阵,派出五千骑兵攻击匈奴,匈奴也放出约一万骑兵迎战。恰好此时已是日暮时分,狂风忽起,砂砾扑打人脸,两军士卒相互不能分辨。卫青增派左右两翼的军队包抄单于。单于见汉军兵强马壮,人数众多,估计自己打不过汉军,便乘坐六匹健骡,在约数百名精壮骑兵的保护下冲破汉军防线,向西北方向飞奔而去。这时天已黑,汉军与匈奴的将士们仍在激烈搏杀,双方损失大体相当。汉军左翼校尉报告卫青说,他从抓到的俘虏那里得知,单于已于天未黑时离去。于是卫青赶紧派出轻骑兵连夜追击,自率大军跟随其后,匈奴兵见自己的单于已经逃遁也四散逃走。将近天明时,汉军已追出二百余里,还是没能抓到单于,匈奴单于逃走后,其部下很多人混杂在汉军中追赶单于。 单于长时间没有同他的军民大众会合。右谷蠡王认为单于已死,便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真单于重新与其部众会合,右谷蠡王才削去单于称号。这一仗虽未俘获匈奴单于但卫青所部还是擒获和斩杀匈奴一万九千余人。紧接着大将军卫青麾师直取颜山赵信城,夺得了匈奴的存粮供应补给。在该地停留一日之后,将该城和所余的粮食全部烧光,然后胜利班师而还。
  
   在大将军卫青同单于会战时,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率领的东路军因没有向导, 在沙漠中迷失了道路,所以落到卫青的后面,没能赶上与单于的那一战。直到卫青率部班师,经过沙漠南部时才遇到李、赵二位将军。卫青派长史责问二人迷路的情况,并命李广马上到大将军处听候传讯。李广面对自己戎马生涯几十年最终要落得个问罪下狱的下场,不由得悲从心生,当着前来责问的长史面悲愤道:“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现在自己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接着又对自己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到现在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而大将军却将我部调到东路,路途本就绕远,又迷失了道路,难道这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小吏的侮辱。”说罢便拔刀自刎了。李广为人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与士卒一起吃喝,作了四十多年二千石官,家中却没有多余的财产。他带领军队,在困境中找到水,士卒没有都喝过,李广不沾水;士卒没有都吃过,李广不进食。士卒因此乐意被他使用。及至李广死去,全军都哭了。百姓听到死讯,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还是年轻,都为他流泪,右将军赵食其一人被交付审判,其罪当死,赎身后成为平民。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的五万骑兵大军与大将军卫青相同,只是没有副将,于是霍去病将李广之子李敢等人全都任命为大校,充当副将,霍去兵率军从代郡、右北平郡出塞二千余里,穿越大沙漠,与匈奴左贤王的军队遭遇,两军发生交战,霍去病着一仗打的太漂亮,甚至可以说是超过了自己的舅舅大将军卫青,不但擒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匈奴士卒七万零四百四十三人,而且在匈奴腹地的狼居胥山举行了祭祀天神的仪式以庆祝汉军的胜利,这就是后世许多君主和将领梦寐以求的封狼居胥。武帝得知霍去病的狼居胥扬国威之举后大悦,特增封霍去病食邑五千八百户,又封其部将右北平太守路博德等四人为列侯,从票侯赵破奴等二人增加食邑,封校尉李敢为关内侯,赐食邑。霍去病所部的低级军官和兵卒也都纷纷升官,受赏。而大将卫青却没有增加食邑,部下军吏士兵全都没有被封侯的。
  
    元狩四年的对匈奴发动这一场漠北战役,是汉朝有史以来的重大胜利, 此后, 匈奴迁往很远的地方,沙漠以南再没有匈奴的王庭了。汉军则趁势渡过黄河,从朔方以西到令居县,处处开通河渠,设置田官,派士卒五六万人屯垦,逐渐蚕食到匈奴旧地以北。不过这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代价也是巨大的,当初卫青与霍去病两支部队出塞时,曾在边塞检阅, 官私马匹加起来共十四万匹,至班师重新入塞时,所剩马匹不到三万。汉朝的马匹严重不足, 不再大举出击匈奴了。
  
  
     同年,武帝增设大司马一职,由显赫战功的卫青、霍去病同时担任, 还规定霍去病的官级和俸禄与卫青一样。从此以后,卫青的权势日渐衰落,而霍去病日益尊贵。很多卫青以往的朋友和门客去改投霍去病,马上得到了官职、爵位,对此大将军卫青泰然处之,并未对此有所抱怨。
  
   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战功卓著。“凡六出击匈奴,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其歼敌之众,辟地之广,在同时诸将中可谓首屈一指。武帝封他为冠军侯,就是表彰其勇冠三军之意。他为人寡言沉稳,有勇气,敢于任事。作战之先,“所将常选”,“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骑”。这说明去病所部,是得到特殊照顾优先挑选的。临战时,他身先士卒,“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亦敢深入”。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孙武、吴起兵法,他答道:“作战只看谋略如何罢了,用不着古代兵法。”说明他很注意在实战中运用战略战术。武帝为他修建了宅第,让他前往观看,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但是,由于他少年得志,生活优越,养成骄奢的习气,身为大将,却对部下将士漠不关心,不了解他们的疾苦。他奉命出征时,武帝常调拨给他数十辆车的食物作为犒劳,但他却留着自己使用,宁肯腐烂掉,也不分给将士,“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有时,他远征塞外,粮食供应困难,士卒愁苦,他却在踢球作乐,不去抚慰。其恃贵而骄,不恤士卒,“事多类此”。《史记》、《汉书》以此来说明他的特殊作风。对于一个统率大军的将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点。
  
匈奴受汉军重创向漠北迁移后,匈奴单于伊稚斜采纳赵信的建议,派遣使节到汉朝,以友好的言语请求与汉朝和亲。武帝命群臣商议对策,有人主张见好就收继续和亲政策,也有人建议利用目前匈奴受重创这一机会继续施压使匈奴彻底臣服。武帝当然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于是武帝派持后一种观点的丞相长史任敞出使匈奴,试图说服匈奴单于臣服汉朝。伊稚斜单于勃然大怒,将任敞扣留,不让他回国。此时,博士狄山趁机向武帝鼓吹和亲于国家有利,武帝为此向御史大夫张汤询问,张汤说:“这个愚笨的儒生什么都不懂。”狄山说:“我固然愚笨,但是我是愚忠;像御史大夫张汤,乃是诈忠。”于是武帝把脸一沉,说道:“我派你掌管一郡,你能不让匈奴进犯吗?”狄山说:“不能。”武帝又说:“管一个县呢?”狄山说:“不能。”武帝又说:*“管一个要塞呢?”狄山自己忖度,如诘辩下去而无话回答,就将会被交司法官员审判,便答道:“能。”于是武帝派狄山去守要塞。过了一个多月,匈奴斩下狄山的人头而去。从此以后,文武百官震恐,几乎没有人敢触犯张汤。张汤在朝中的权势达到了极点。
  
   这一年,右内史汲黯因触犯法律被免职,武帝暂时失去了一面可以时刻指出自身缺点的忠臣,实在有点可惜, 汲黯做为武帝朝的一流人物值得介绍一下。
  
   汲黯字长孺,河南濮阳人。出身公卿世家,代代荣任卿、大夫之职,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由于家世良好, 汲黯靠父亲保举,在景帝时做了太子洗马,辅佐当时尚未即位的武帝,武帝即位后, 汲黯先后任过谒者, 荥阳令, 中大夫, 东海太守,最终被任命做了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一次河内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到河南,见正遭水灾,饥民塞路,父子相食,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汲黯不畏矫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名义,持节开仓放粮赈济贫民,人民大悦。
  
   汲黯威武不屈,刚直不阿。太后弟武安候田蚡为丞相,仗势持骄,目空一切,朝臣来拜,多不为礼。汲黯对他这种傲慢的态度看不惯,遂与之亢礼,见而不拜。大将军卫青,其妹为皇后,人皆敬畏,而汲黯见他,揖而不拜。有人对他说:“自天子下尊贵莫过大将军,你为何见而不拜?”汲黯说:“以大将军之尊,而门有常揖者,表明他能降贵礼贤,这将使他的名声更加提高。”卫青闻后,对他更加尊重。
  
   汲黯不畏权贵,敢于争而折。他指责丞相公孙弘是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以自为功”痛斥御史大夫张汤是“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当面斥责他们“怀诈饰智,惑君乱国”的罪行。
  
   武帝对于汲黯这样的诤臣也是又敬又恨,武帝接见其他的朝臣可以随心所欲, 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武帝可以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武帝有时连帽子也不戴。只有汲黯进见,武帝必须衣冠整齐郑重其事才行。一次汲黯前来启奏公事,武帝没戴帽,远远看见汲黯进来,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可见汲黯受武帝尊敬礼遇的程度之高。
  
   虽然汲黯很受武帝尊敬, 但由于他多次敢于犯颜直谏,渐渐的越来越招武帝记恨。一次武帝如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自爱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做了主爵都尉,位列九卿后就原地踏部,再也没有有升迁了,许多原本官比他小的反而官越做越大,甚至超过了他,当年汲黯为官时, 公孙弘、张汤不过是一般小吏而已,但是到了后来公孙弘、张汤都分别做了丞相和御使大夫了,对此汲黯当然不服气了,于是跑到武帝那里讨说法,:“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武帝听后心想就你总让朕下不来台的劲也想升官那有这等美事,所以不予理睬。等汲黯退了下去后,武帝对周围人讥笑道:“一个人确实不可以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的愚直越来越严重了。”
  
   由于越来越招武帝厌烦,在加上多次斥责权臣公孙弘、张汤等人,出于忌恨,公孙弘向武帝建议说:“右内史管界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很难管理,不是素来有声望的大臣不能当此重任,请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此举有借刀杀人之意,武帝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不过还是同意了公孙弘的意见,调汲黯当了右内史,想借机开了汲黯,谁知汲黯当了右内史的几年,把积极的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未出任何仳漏,所以武帝暂时也奈何不了他,直到这一年, 汲黯犯法,才将其免职。
  
  
   汲黯免职后,武帝任命定襄太守义纵为右内史,河内太守王温舒为中尉督察京畿地区。。这两个人整治不法豪强都是很有手段的酷吏。
  
   义纵河东(今永济)人。义纵少年时曾伙同他人抢劫为盗,武帝时,他的姐姐义姁医好了王太后的病,被留在宫中。有一天,王太后问她,你有儿子、兄弟吗?义姁说,只有一个弟弟义纵,但品行不端,不可为官。但是,王太后十分喜爱她,很想帮她做点事,就想着为他的弟弟安排一个差使,于是,奏请武帝,封义纵为中郎,补为上党郡县令。义纵赴任后洗心革面,治理政事很严格,不假人辞色,他的少年阅历让他十分了解犯罪分子的情况,因此他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调为长陵及长安县令后,辖内多贵族权贵,其子弟门客,依仗权势违禁乱法之事不断。王太后的外孙修成君的儿子孙仲,身为皇亲,有恃无恐,横行京师。义纵派人捕获,绳之以法。他办案时不顾王太后的提拔之恩,公正处理,得到武帝赏识。于是,升他为河内郡都尉,河内郡豪强地主较多,气焰凶炽。他到任后学习汉初悍吏郅都,不畏权贵,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穰氏等豪强劣绅满门抄斩,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路上,也没有人敢拾走据为已有。他将治所管理得很好,被评为政绩第一。他被提升为南阳太守,再南阳,有一个著名酷吏宁成,他与义纵都是武帝时期的诸多酷吏之一, 先前,宁成担任函谷关都尉时, 官吏百姓出入此关的都说:“宁愿碰到正在喂奶的母老虎,也别遇上宁成发怒。” 及至义纵被任为南阳太守,途经函谷关,宁成在迎、送时都恭敬地走在旁边。但义纵却不以为礼,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所以到郡接任后,便调查宁氏一家的罪状,将其满门抄斩,南阳郡的官吏百姓震恐异常,重足而立,不敢迈步。后来义纵改任定襄太守,一到任,就突然封闭了定襄监狱,将狱中轻、重人犯二百余人,及私自入狱探视的犯人有二百余人,一起逮捕,宣判他们犯有“为死罪囚犯私自解脱枷镣”的罪名;当天将这四百余人全部判决处死,从此郡中人人不寒而栗。当时,赵禹、张汤都因严苛而位列九卿,但他们还是以法律为辅治事,而义纵则专门用老鹰捕兽的手段治事。出手狠,为人清廉就不给别人以腐蚀他的机会,所以连当时很出名的酷吏王温舒都惧他三分。
  
   王温舒,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年轻时就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了抢夺路人财物,他常常在月黑风高之夜以锤杀人而埋之。这种杀人越货的强盗行径,养成了他后来好杀行威的暴虐性格。后来,地方上让他试作亭长,管理一亭(汉制,十里为一亭)的治安警卫,兼理民事。但试了好几次,他都干不好本职工作,因而罢去。此后,他又在县衙门里充当小吏,逐渐升为廷尉史。不久,王温舒投靠张汤。
  
   当时武帝主张全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严厉打击危害专制统治的行为,在这种形势下,乐以刑杀为威的人往往提拔较快。故王温舒很快就升迁为广平郡(今河北曲周县北)都尉,辅佐郡守负责全郡的军事和治安,是一郡的主要长官之一。为了治理广平的治安,他从郡中仔细挑选了十几个果敢能任事、一往无所顾的人充当郡吏,作为自己的爪牙,去督捕郡内“盗贼”。王温舒之所以重用这批人,自有他的想法。王温舒了解到这批人以往都犯有重罪,只不过没有暴露,仍然逍遥法外而已。王温舒将此作为控制他们的重要手段,如果你督捕“盗贼”有功,颇得王温舒满意者,无论你以前犯有多么严重的罪行,他都不加处罚;而如果你督捕“盗贼”不力,甚至有意回避或加以庇护的话,那就不但诛杀其身,还要灭其全族。这样一来,这批人没有不竭尽全力的。至于是否滥杀无辜,王温舒是不管的。这种严酷的手段颇为见效,广平周围,齐、赵之效的“盗贼”乃不敢接近广平。广平以此号为“道不拾遗”。
  
   后来王温舒调任河内太守(治怀县,今河南陟县西南),九月到任,上任之初王温舒首先准备了五十匹马,安置在从怀县到首都长安沿途。然后他开始审理案子,将郡中的不法豪族和其他有牵连的罪犯大多定为死刑或灭族。由于死刑或灭族都必须报朝廷批准,那些豪族自以为有足够的时间动用在京城的靠山和关系,有恃无恐。谁知王温舒立即使用这五十匹马接力传送,两天就从长安取回批文执行死刑,杀得那些人措手不及,也使河内官民对其如此神速莫不感到惊讶。诏书一到,一场大规模的杀就开始了。上万人成了刀下之鬼,“流血十余里”。真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经过这番刑杀,也收到了在广平那样的效果。从九月上任到十二月底,短短三个多月,郡中安宁,无犬吠之盗。人们侧目而视,重足而立。全郡都沉浸在一片恐怖之中。当时尚有个别人闻风逃到旁郡,王温舒派人前往追捕,待捕获回郡,已是第二年春天了、按汉朝法律规定,秋冬行刑,春夏不准杀戮。眼看透到的人非要等到秋后处决,王温舒顿足叹道:“哎呀!假使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就可以彻底完成这个任务了。”杀人,对王温舒来说,已成为一种嗜好。
  
   在这两位酷吏的治理下,京师的治安环境大为改观。
 元狩五年(前118年)这一年,做了三年丞相的李蔡被指控盗用景帝陵园外空地埋葬家人,获罪下狱,李蔡知道自己犯的是死罪所以畏罪自杀,终年七十岁。
  
   李蔡是李广的堂弟, 文帝后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今环县)时,李蔡随堂兄李广参加汉军,两人同为汉文帝的侍从,后任武骑常侍。到了景帝初年,李蔡已有军功赐二千石禄。在武帝即位后的元朔五年(前124年)李蔡任轻骑将军。后与卫青一同出兵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右贤王乘夜暮遁逃,汉军捉得几十个匈奴士兵,俘获了民众一万五千余人。李蔡在这次战役中立下了战功,被武帝封为安乐侯(今山东博兴北地),从此弃武从政。不久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银印青绶。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丞相公孙弘死,又因李蔡击战匈奴有功,被任命为武帝的丞相。李蔡这三年丞相可以说是尸位素餐,几乎毫无政绩可言,朝廷所有的大政方针几乎都是御史大夫张汤在掌控,以至于有了天下之事均决于汤的说法,所以说李蔡这个丞相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李蔡自杀后,武帝任命太子少傅武强侯庄青翟为丞相。
  
   这一年,武帝为了进一步改革混乱的币制,决定废止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但是民间的私自铸钱之风日盛, 尤其以楚地最为严重。为了整顿经济秩序,武帝决定启用汲黯,任命他为地处楚地交通要冲的淮阳郡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印信,经武帝数次下诏强行授予,汲黯才勉强接受这一任命。汲黯流着眼泪对武帝说:“臣自以为老死无用,将填沟渠,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想不到陛下还会收用臣。臣时常患病,不能胜任一郡的繁重事务,愿意充当中郎之职,出入宫廷,为陛下弥补过失和提醒遗漏之事,这才是臣的心愿。”武帝安慰汲黯道:“难道是你看不起淮阳吗?我很快就会召你回来的。顾念到淮阳的官吏与老百姓不和,我只想借重你的威望,你能够躺在床上处理郡事就行。”
  
   汲黯知道这不过是武帝哄他的话,所以在向武帝辞行以后,拜访大行李息时,对李息不免伤感的说道:“我被弃置到地方郡县,不能再参预朝廷议事了。御史大夫张汤,其智谋足以拒绝规劝,狡诈足以掩饰错误,专门说乖巧、奸佞的话,用辞诡辩,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圣上的意思。凡是圣上所不喜欢的,他就乘机诋毁;凡是圣上所喜欢的,他就乘机称赞。他还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心怀奸诈以左右圣上的心意,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的威望。你身居九卿高位,如不早加揭露,您恐怕会与张汤一同受到惩处。”李息因惧怕张汤权势,始终未敢开口。及至张汤倒台时,武帝将李息一同治罪。
  
   汲黯赴任后,武帝果然变卦,武帝下诏给予汲黯诸侯国相的待遇,命其居守淮阳,汲黯任职十年后去世。
  
  
  
  
  元狩六年(前117年)酷吏义纵被武帝冤杀。义纵任右内史后, 治理政务的方法均仿效郅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京城里面十分复杂,得罪的权贵也一天天多了起来,再则武帝已年老多病,心理不稳定,易轻信、易怒,有人便在武帝旁进谗言。这一年年初的时候, 武帝大病后从鼎湖到甘泉宫去,见沿途弛道久未修整,就说:“义纵认为我不走这条路了吗?”从此,开始对义纵不满。自从武帝颁布了“缗钱令”,又尊崇卜式后,就一直希望百姓尤其是富裕的工商业者能够捐款支持国家财政,但老百姓却始终不肯拿出自己的财产帮助国家,于是武帝在这一年乃采用告缗手段,由杨可主持,对隐瞒财产者进行的告发和惩处大规模地进行。这时候右内史义纵认为此举骚扰了百姓,命官吏逮捕杨可派出的人员。此事传到京师,武帝大怒,以义纵抗拒圣旨、阻挠告密之事,将其处死。
  


::网站搜索::
关键字:
搜 索:
::相关典故知识::
·汉武帝开上林苑
·汉武帝的丞相们
·汉武帝和他的四位皇(四)----钩弋夫人
·汉武帝和他的四位皇(三)----李夫人
·汉武帝和他的四位皇(二)----卫子夫
·汉武帝和他的四位皇(一)----陈娇
·汉武帝及其时代的各色人等
·《汉武大帝》中的西安胜迹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 网站留言
陕ICP备05004950号-== 陕西旅游资料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