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一位市民展示了他收藏的一张西安老地图。这张西安市区域全图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三月西安市工务局印制的与清末光绪十九年的省城图相比变化很大。
1930年的西安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刚刚经过1926年的镇嵩军围城、1927年的反共清党事变、1928年和1929年的军阀混战和陕西民国十八年大灾荒年馑西安市与陕西关中其他地方一样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生凋敝人口稀少城内许多地方明显标示出为荒芜旷野空地城区的东北、西北、西南部分尤其表现突出。1929年11月统计全省因灾死亡人数达250余万全省人口由灾前的1160余万锐减至860万次年统计因灾死亡人数增至3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的1/4还多。据民国十三年(1924年)调查西安市全市人数为12万余经围城和连年大旱人口大减民国廿年总共不过10万人。
满城改新城记述突变
与清末地图相比30多年过去原满城内的八旗设置布局痕迹已经消匿无踪代之以新的名称。原北大街及东大街的满城西、南部的内城墙早在1912年被拆除东大街被称作中山大街。礼义廉耻忠信悌从南至北依次分布着东西向的8条大街为崇孝路、崇悌路、崇忠路、崇信路、崇礼路、崇义路、崇廉路、崇耻路;这些路名如今东部已改作东一路直至东八路。南北方向从东至西分布着尚勤路、尚俭路、尚仁路(即今解放路)、尚德路。明代的王城位置清代改作八旗教场辛亥之后新政权将其改作新城围墙四周开四门北曰贤力门东称前进门南谓自新门西作奋斗门北新街、东新街、南新街、西新街等四道路分别从新城四门向四面延展。
新城东北边标注为革命公园这个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公园系1927年开辟为纪念在刘镇华围城8个月中死难的数万军民在公园北边修筑了两个大冢以掩埋烈士的尸骨据统计当时死者中平民约占十之七八军士仅占十之二三。两冢之间当时修建一亭曰革命亭此亭至今尚存而烈士冢封土如今却早已夷平。革命公园当时面积很大西起新城东墙东抵尚德路北达崇廉路(现西七路)南面直至东新街。
也就是这一时期西安城墙新辟两城门东边的小东门称作中山门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西边开新门称作玉祥门以纪念冯玉祥入陕解围。整个城墙自此始有6个城门。
地图上中山门内有孤儿教养院(今东三路一带)是1924年创建的民国十九年以后收养孤儿多达470余名。其南是当时有名的民乐园新市场系冯玉祥于1922年兴建其中建有礼堂起初之意是宣传礼义道德基督教义的作用其四边有商业店铺西门里为游艺场唱戏、说书、杂耍及卖狗皮膏药大力丸的江湖生意多聚集于此东、南、北门里时为旧货市场(破烂市)后延展变迁成为闻名一时的“鬼市”之雏形。
南北院门政权变迁
自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北院是陕西都督府及后来的督军府以后北院多成为陕西省政府所在地直至抗日战争后期。辛亥之后当局在北院东边靠北大街处设立了“军法处”直至1927年其后当权者在此改设“西安军事裁判处”在此期间许多革命志士因此洒血捐躯。这一名称在此地图上仍有标注。
西华门街路南清代督粮道署北民国初设督军署的教育司以后陕西省政府在此设军医处和陆军医院后为省立医院现今的省中医药研究院。粮道署以南清末的布政使署位置成为民国的民政厅此前还是陕西军阀的省长公署。其南的原清代西安府署已变为长安县政府。当时西安撤去东边的咸宁县仅设长安县政府。
此时南院标注是省党部所在。其东面为中山图书馆即陕西省最早成立的图书馆———省图书馆的前身1909年清政府为新政下诏令“京师及各直省先设图书馆一所”西安当时建立了陕西第一个国立图书馆原址在梁府街(今青年路东段)1915年迁至南院门。其后在图书馆南开辟陈列所展出有珍贵古文物故俗称亮宝楼当时许多珍稀古物如昭陵六骏石刻及景云钟等曾在此陈列过。1927年后这座图书馆的藏书已达十五万七千余册。南院以西当时还有第一市场这是当时形成的杂货游艺小市场房舍店铺简易但小吃及小货摊极多多售手工制生活用品木梳、针线之类也有茶馆说书的。此地市场后日渐衰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留有旧痕迹。
公安机构部署多
在这张地图上全市行政划分为6区第一区西起南大街至东城墙、北起东新街向南大致为现今碑林区的主要部分;第二区从西大街以南包括南关;第三区为西大街以北至莲湖路同时包括西关第四区大致为北城墙以南至莲湖路、西城墙以东至新城第五区为东关全部第六区为城内东北部分。市区内部队军事设施显现绝少但公安警察的机构部署却明显增多。市公安局在西大街现今市公安局位置第一公安分局在东大街今碑林分局位置第二分局在粉巷、德福巷口对面。第三分局在桥梓口东大约今公安莲湖分局位置。第四分局在二府街路北。第五分局在东关正街第六分局在中山门内等等。在西大街、西关、南关等地还有一些公安分住所可见其警力部署不少。这些分局据说后来扩展成为12个分局从此折射出政权统治逐渐由以往的军事统治演变为地方司法统治。
东大街繁华渐起
此时东大街尚未形成为繁华商业区从地图标识上可见街面商店冷落但一些重要公用设施开始在这一带出现。东大街以北建有汽车局其主要作用是市区内交通运输。东大街中部有基督教青年会是民国初年所建面积很大据说除礼拜堂外还设有活动场地并备有乒乓球、棋类文娱活动用具外国牧师还无偿为青少年教授英语。其南面沿街设有电话局当时的电话仅限于官邸、政府机构等使用。再往西至案板街西接近钟楼处有邮务管理局其前身为英国人1912年所办的邮局这个邮政机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存在。其路南是著名的开元寺原是宋元时代迁建唐代名刹后沿袭的古迹民国后驻陕西军阀在此开始设勾栏、收捐税由此逐渐成为青楼所在地的代称现为开元商城所在。开元寺以南是电灯局东木头市东端是电报局。尽管比起清末这些现代化通信设施机构已经增多但仍旧是用途狭小故旧时西安有“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之戏说。
教育医疗事业新兴
此时城区内已涌现出各种新式学校。地图中标示的中山大学校(约在今西安高中位置)原为清代西安府考院清末成为陕西最高学府———陕西高等学堂民国初年成为西北大学预科1924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国共合作时期这里为西安中山学院1928年改为中山大学。第一师范(在今西安师范学校)、第一中学(香米园附近)、中山中学校(北大街西前身为私立成德中学1934年后为省立二中)、市立第二高校(在西关一带)、菊林学校(民国初陕西都督张凤
岁羽兴办在今菊花园西)、民兴中学(在东厅门附近)、崇德小学(南
新街)等。东关的学校尤其显多如民立中学崇道中学、景龙小学、启美小学、知新小学、竞化小学、尊德女校等等尊德女校是清末英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开办初期学生多为成年教友妇女辛亥后称尊德女校系初等小学后为高小继又改为中学现今为西安市第三中学。除尊德女校外其他女子学校也不少如梁府街(现今青年路)上有女子师范及女师附小、平民女职校书院门有女子小学东羊市有清衡女校大差市北有女职学校等等可见社会倡扬女子求学立业的一时新风。
当时西安也出现一些新式医院。在大差市十字以西不远民国初年开设了慈善性质的红十字医院大差市十字以北有广仁医院当时是最有名的私立西式医院。此外二府街北有地方医院五岳庙门有平民医院等但其时医院相对还是较少这也与时人不大崇信西医有关。
小南门里原清末镇标教场此时改作南区公共体育场在北大街以东有北区公共体育场明清时代的科举考场贡院此时已变成西安公园这些公共游乐场所设施的出现也反映了西风对内地的影响。
历史总是前进的一个时期的历史相对以前是进步了以现今的眼光看却有不足。从这张民国地图可看出许多历史的风云变幻猜度出历史事件的由来。由于地图是当时原版绘制许多地名称谓与历史时间结合可以廓清史志、佐证史实因此于今显得十分可贵。 |